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45期
46期
47期
48期
49期
50期
51期
52期
53期
54期
55期
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47期

濱南案挑戰執政者的國際觀與前瞻視野

濱南案挑戰執政者的國際觀與前瞻視野

    

林素貞

國立成功大學

   環工系  教授

 

去年12月中媒體指出,環保署已通知濱南開發單位速送環評定稿本,且不需經環評委員確認即可拍板定案。又環保署官員說「濱南工業區開發案定稿本僅是程序,目前濱南案的問題只有兩部分,第一是每日需海水淡化十一萬噸的問題,第二是工業港仍未提環評。」,難道濱南案果真只有這麼簡單的兩個問題嗎?

濱南案評審過程之所以長達數年,主要原因為此案是歷年來所有環評報告中最具爭議性的個案,在程序及審查內容均有許多瑕疵,如原被列入初審會議討論的十大議題中之三項:「區位替代」、「工業專用港替代」與「黑面琵鷺與自然保育」,在審議過程中避重就輕地被忽略了。綜觀此案相關問題包括:威脅潟湖生態與黑面琵鷺,CO2排放量極大,工業港及替代方案未列入評估,加速海岸侵蝕與沙洲消失,且南部嚴重缺水,對民生、農業與南科用水可能造成排擠現象,又濱南案區位與台南縣原有豐富的漁業及觀光資源嚴重抵觸,對未來南科的發展亦有不利的影響,因為,本質上,高污染與高科技產業在區域發展上並不相容。以下針對CO2排放量,工業港區位,供水來源及黑面琵鷺等問題敘述:

一、CO2排放量:根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的資料顯示,2001年地球的氣溫達一百四十年間的第二高,僅次於1998年,而此現象主要由於全球的溫室效應氣體所引起。目前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全球暖化的環境危機,且均致力於推動溫室氣體之減量方案,而CO2已是國際間控制溫室效應的主要減量對象,濱南案的CO2排放量共計20.55百萬噸,為全國排放量之10%(達回歸1990年排放總量18%),加上六輕及擴建廠共排放47.63百萬噸,佔全國排放總量約21%,合計約為回歸1990年全國總量的41%。若進一步估計八輕,則以上計劃的CO2排放量約佔全國2000年CO2排放總量之34 %,為回歸1990年總量67%,如此龐大的排放比例,使回歸1990年的排放目標將是不可能達到的任務。就算以回歸2000年排放水準為未來的減量目標,如何擬定各部門及產業間合理公平的CO2排放配額,將使政府面臨極大的挑戰;而產業間為爭取CO2配額亦將出現嚴重的惡性競爭與排擠現象。這些後遺症,不知環保署及相關部會是否有謹慎評估其嚴重性及如何因應的對策?另外,CO2排放不只是單純的環境問題,亦可能造成我國加入WTO後經濟發展的障礙與國際貿易制裁的風險。為提昇我國的競爭力,未來產業結構調整需著重於整體性之均衡發展,以朝向高附加價值、低耗能、低污染之產業為優先考量,若對高耗能、高污染的石化與鋼鐵工業仍是如此依賴,可不是一再延誤產業升級與國際化之契機嗎?面對未來國際公約的約束力,政府應秉持地球村成員,為善盡環境保護與避免國際制裁而努力,不宜繼續過度依賴高耗能、高污染之產業。

二、工業港區位:工業港區位目前尚未評估,開發者執意要在七股潟湖開發,對於工業港替代方案,如離島工業區,僅就成本不符經濟,時程無法配合為理由不予考慮,並未提供完整的資料,就海岸變遷、生態觀點、環境涵容力、漁業資源損失、社會成本等,作進一步分析與評選。難道說,為節省開發成本與累積少數財團的財富,要比保留資源豐富七股濕地與保護舉世聞名的黑面琵鷺棲息地來得重要?事實上,濱南工業港區位可考量擴建六輕專用港,如此石化與鋼鐵廠亦可遷至離島,將高污染工業集中於離島管理,既可降低環境與社會成本,且可增進六輕港口的經濟效益,為環保與經濟的雙贏策略。然而,環保署卻未要求開發者就工業區及工業港提出合理的替代方案。試想,若是只讓工業區的環評通過,而工業港去向不明,則開發者將擔負重大的風險,這難道是有擔當的政府作為嗎?還是說,未來工業局與環保署就可以有理由順水推舟,讓工業港環評輕易過關呢?難道這沒有「護航」或「以整化零」之嫌嗎?

三、供水來源:濱南案需水共19.4萬噸,而目前水資局對濱南案僅能提供8萬噸。由於南部水資源一向短缺,原有供水計畫並未列入濱南工業區,2006年以後,南部地區各項水源開發案仍具許多不確定性,水資局未能保證能提供濱南案任何水源,即使開發者有意以海水淡化的方案解決,然而環評報告中並未見到確切的方案,若是未來缺水,工業局會坐視不管嗎?還是政府將以開發美濃水庫做為犧牲的代價呢?又若是開發者認為11萬噸的缺水計畫,可另案提出環評處理,這是非常不負責的作法,因為對於任何開發計劃,穩定的供水來源為計畫成敗的關鍵。又此案未來對南科及南部民生用水將有相當的排擠效應,目前竹科缺水之痛,實足讓相關單位引為殷鑑,故環保署理當要求開發者提出合理可行的供水方案及配套措施,且一併於定稿本提出,並應由環評委員審核,而非只由環保署內部確認,否則公信力何在?

四、黑面琵鷺在「國際主要濕地公約」中已被列入保育物種,且是廣為國人喜愛的嬌客。若因濱南案的開發,導致黑面琵鷺棲息地遭受破壞,台灣多年來的保育心力將付諸東流,國際形象亦將大為折損。試想:多年來我國常斥資鉅額爭取國際友邦支持,努力突破目前國際外交與兩岸危機的窘境,如今為濱南案危及黑面琵鷺的棲息地而降低我國國際形象,這些代價值得嗎?雖然,今年一月台南縣長與農委會表示將儘速劃設黑面琵鷺保護區,然新版的保護區大幅縮水,並未將工業區內黑面琵鷺的覓食區劃入,且未舉辦公聽會,未來恐遭多方爭議。尤其詭異的是,這樣倉促的劃設保護區,是否讓保育人士吃了「定心丸」而鬆懈了潟湖、沙洲及海岸侵蝕面臨的危機呢?因為反正保護區的劃設對保育人士已有交代,其他的利益團體不就可以登堂入「瀉」,各取所欲了嗎?想想,這塊台灣僅有的尚未受到污染且生產力豐沛的七股潟湖,未來的命運充滿著變數,背後是否有太多的政治角力與「無形的手」在操縱與推磨呢?它的前景讓人憂心,值得大家密切關注。

事實上,目前世界諸國對較嚴重的環境生態問題,皆加強資源永續發展及著重於前瞻性的整體規劃與評估,即環境影響評估制度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根據行政院環保署公布之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作業辦法第三條及第五條第七項明文規定「違反國際環境規範之要求,或有礙環境生態之永續發展者」,應實施政策環境影響評估。而濱南開發案違反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精神與國際潮流,且黑面琵鷺在「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中已被列入保育物種,同時此計畫亦嚴重危及七股潟湖生態與南部漁業資源之永續發展,故此案實有必要進入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以彰顯環評制度的公信力及環保署對國際環保規範所應具有的前瞻視野。

除了上述的問題外,目前全球鋼鐵業已呈現供過於求的狀態,加入WTO後,若國內業者無法降低成本或提供更好的產品,則外貨傾銷與惡性競爭將是不可避免的嚴重問題,故政府不應過度擴充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否則可能成為我國產業升級與提昇國際競爭力的絆腳石。若說為了少數人的強烈意願,一定要「鋼留台灣」,則亦應以國內需求為目標,且大可讓濱南案到離島工業區,這樣才可保住七股潟湖與黑面琵鷺的棲息地。

以上種種的問題及疑慮不知誰來把關與釐清?然而其後果與七股潟湖的命運息息相關。我們不希望看到濱南案成為政治角力的祭品,亦不希望這塊美麗的潟湖在長期偏重短利與忽略生態環境危機的政策下平白地被犧牲。未來濱南案的定奪正挑戰執政者的良知與智慧-是否能正視濱南案的嚴重問題與後遺症?是否有足夠的決心與魄力,讓台灣邁向綠色矽島與提昇WTO的競爭力?是否可以有更高度的尊重土地與愛惜自然的倫理?是否能以國際觀與前瞻性的視野對此案作出合理的考量與決策--讓濱南案到國外或離島工業區開發,如此可以一併解決工業港的問題,同時也讓世代擁有美麗的潟湖。在此殷盼主政者與相關單位以及國內的企業楷模--中鋼的優秀團隊,能讓此案成為環保與經濟雙贏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