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57期
58期
59期
60期
61期
62期
63期
64期
65期
66期
67期
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57期

綠辭典

綠辭典

曾靜芳 編譯

離岸沙洲 (offshore bar)

發展於低坡度海岸之離岸淺沙。在離岸沙洲後方會有瀉湖(lagoons) 形成,但它最終可能完全淤積。海岸的遷移可拉長離岸沙洲而形成島嶼,稱為堰州島 (barrier islands) 或堰州灘 (barrier beaches),若使之安定可做為其後方海岸的屏障。

離岸沙洲的形成機制尚不甚清楚。一種解釋認為,暴風雨之波浪沖蝕岸質後將碎石沉積於離岸一段距離處。另一種解釋則認為,來自波浪之水下漩渦導致海床上物質之堆積。海面高度的改變可能引起離岸沙洲朝向陸地遷移。

燃油發電廠 (oil-fired power station)

一種使用燃油產生蒸氣以推動渦輪機的發電廠。在1970年代之前的廉價原油時代,電力之產生經濟有利於石油之使用(相對於煤炭而言)。1972 – 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及隨後一連串的大幅油價攀升,使得燃油發電廠在經濟上發生困難。雖曾考慮將其改變為天然氣發電,然而這若真的實現亦將只是一權宜之計,在經濟上將無法維持。

大部分燃油發電廠現已停用。即使油價一直保持低廉,這種產生電力的方式亦可能因持續提升的環境保護標準而變得不可接受。因這些發電廠原先係設計來燃燒含硫量高達4%的低品質燃油,致使它們成為二氧化硫污染的主要來源。

油頁岩 (oil shale)

可經由蒸餾過程而獲得原油的頁岩。油頁岩常見於世界各地,而在某些地區則能產生極可觀之油量。自頁岩取油的過程中,頁岩的體積增加30%,因而製造了嚴重的廢料處置問題。

浮油污染 (oil slick or oil spill)

因意外、故意、或自然洩出而進入海洋、河口、或河流中的任一種石油外洩。依藉風力及潮汐運動,浮油污染可擴及一大片區域。例如,1989年超級油輪艾克森.瓦爾岱號 (Exxon Valdez) 在阿拉斯加海域溢出之浮油覆及2,500平方公里之範圍。浮油污染可導致對海洋生物之重大傷害。如果浮油被沖洗至海岸,可能污染低潮線和高潮線間之土地。

以浮油污染形式外洩入海洋中的平均油量據估計為一年二百萬至五百萬噸,其中僅10%為自然溢出。雖然油輪及近海採油平台災難被大幅報導,如1967年的陶瑞峽谷號 (Torrey Canyon)1978年的阿蒙可佳底斯號 (Amoco Cadiz),以及艾克森.瓦爾岱號,又如1977年之艾可費斯可 (Ekofisk) 近海採油平台爆破,實際上不到20%的浮油污染來自此種災難。超過66%的浮油污染源自工業及汽車廢油的非法傾倒。現今科技已使廢油之再度合成為高品質油料成為可行,因此可解決大量廢油之處置問題。

石油終點站 (oil terminal)

石油運輸系統上之一收集及連接點。石油自海床上的油管或自陸上油田的陸地管線送抵此終點站,經暫時儲存後再藉陸運及水運運輸至他處做進一步處理。

貧營養的 (oligotrophic)

含非常低營養成分之土壤或水體。在土壤中,其產生可能源於母岩中營養之稀少。此外,過多之淋溶作用 (leaching) 可能引生貧營養的土壤。貧營養的水體則無法維持水生植物及水生動物群落。

雜食動物 (omnivore)

自許多不同來源(包括植物及動物)獲取食物供應的任何動物物種。

露天採礦法 (opencast mining or open cut mining)

一種採集位於表層或表層底下的礦藏之採礦法。此法不需使用直井或隧道,僅將覆蓋層 (overburden) 移除,礦藏即可採集。露天開採作業通常佔地甚廣,多用於開採褐煤、煤炭、和鐵礦。相對於深部採礦法 (deep mining),大規模露天開採礦業之經濟使得較低等級之礦物開採更為可行。因露天開採可能導致土地廣泛的傷害,許多國家規定在付出復原債券 (restoration bonds) 費用後,始准許開始露天開採操作。當礦採終止,這筆錢就用來修復土地以作為農業及林業等生產性之使用。

最適條件成長 (optimum growth )

經由特定生物和環境狀況之平衡,使得一特定植物能達成最大生產力的條件,而此平衡狀況則包括日間長度、溫度、濕度、及土壤肥沃度。在作物生產中,最適條件成長可藉不同程度的人為輸入而獲得,例如,肥料和灌溉的應用,以及更密集之耕作方式的採用。

最適人口數 (optimum population)

允許一地區達成某特定目標之最有利收益的人口數。最適人口數可能定義為允許個體完全發揮潛力,並保障合理的生活標準,或定義為由於其人口數適中,因而可在最有利情形下,開發該地區之所有資源,並將共同收益量達至最高。以純經濟學觀點來看,最適人口數之達成是當總生產量或每人真正收入達到最高的時候。

本文資料一部分係根據:

Jones, G., Robertson, A., Forbes, J., Hollier, G., 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Ltd.,New York, N. Y.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