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57期
58期
59期
60期
61期
62期
63期
64期
65期
66期
67期
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66期

綠辭典

綠辭典

曾靜芳 編譯

光合作用 (photosynthesis)

發生於含有葉綠素分子的綠色植物細胞中的複雜化學過程。藉此過程,太陽輻射促使來自大氣的二氧化碳和來自土壤的水分子在植物組織中結合而產生碳水化合物。氧氣則以副產品被釋出。光合作用的過程涵蓋數十種以上的不同、但互相關連的化學變化。

生活之物理性品質指數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 PQLI)

用於測量一國人口的物理性福祉的一種指標。它使用兒童死亡率、識字率、以及預期壽命三種指數來計算。首先針對每一國家依0至100的尺度計算每一指數,再以同等權重計算此三種指數值的平均值便得該國的PQLI值。PQLI值等於 77分代表符合人類基本需求的生活水準。目前世界上大約有66%的人口其PQLI值仍低於此數字。較諸國民總生產額的經濟指標,PQLI指數提供一更有用的物理性進步的指標。

物理風化或機械風化 (physical weathering or mechanical weathering)

因結霜、溫度變化、或鹽晶化而導致岩石及其組成礦物質的鬆解與崩解。下列為已確認的四種主要物理風化作用:

(a) 凍融作用 (freeze-thaw action):滲入岩石節理、層面、或孔隙的水在氣溫下降時因冰凍而膨脹。其四周的岩石因此被擠開,嗣於冰融時鬆解。若岩石表層是在一斜坡上,其鬆解的微粒將被融水移向下方而導致解凍土流。此種 冰楔作用是產生路面破洞的一個主要原因。地表岩屑間的地下水於冰凍後所產生的壓力是造成路面、地下管線、以及建築物地基嚴重破壞的原因。凍融作用最常見於山區、冰川、及冰緣區域,冬季時亦常見於溫帶地區。

(b)     縮 (thermal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在日夜溫差範圍較大的區域,如沙漠地區和山地,持續不斷的熱脹導致岩石外層化、剝離和散落,從而產生岩石的解。

(c)     風化 (salt weathering):此項作用常在潮濕熱帶地區、沙漠、及海岸地區引起岩石的解。它肇因於岩石中鹽溶液的蒸發,以及隨後發生的鹽之結晶化。與冰楔作用相似,鹽性風化可導致岩石表面的蜂巢化。鹽性風化是建築物地基及牆面發生緩慢毀壞的原因之一。

(d)     釋壓或 (unloading or dilation):此為地面岩石在釋放壓力時產生的作用。此作用可能導致岩石中垂直或水平節理的形成,從而引起岩石崩解。

物理風化常與化學風化 (chemical weathering) 及生物風化 (biological weathering) 一起作用。

浮游生物 (plankton)

由單細胞浮游植物 (phytoplankton) 及浮游動物(zooplankton) 組成之生存於海洋或湖泊表層的有機體。主要以攝食浮游植物維生的浮游動物可能為獨立的單細胞、群聚的單細胞、或多細胞的有機體。浮游生物多小於0.1 mm。它們全然依賴陽光,因此僅能在深度小於100公尺的最上層水域中繁衍。

浮游生物構成水域中食物鏈的第一環。據估計浮游植物一年產生160億噸的碳,而浮游動物則另產生16億噸。然而由於水域環境的污染,浮游生物於近數十年來在數量上劇烈下降。來自無機化學肥料、除草劑、與殺蟲劑之化學殘餘物,以及工業廢棄物與油類的溢漏,污染了浮游生物的棲地。此種情形在較淺的淡水水體如湖泊等特別嚴重。

極鋒 (polar front)

位於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上空大氣中的廣大鋒面。向北移動的熱帶海洋氣團與向南移動的極地海洋氣團在此鋒面交會。極鋒的位置於冬季往北移,而於夏季則往南移。形成於極鋒內的小型不規則變動常發展成溫帶低氣壓 (depressions)。

粉分析或孢粉學 (pollen analysis or palynology)

針對尚存活著的以及已成為化石的孢粉粒和植物孢子的研究。所有開花植物都會產生孢粉,至於羊齒類和苔類之生產孢子則為其繁殖過程的一部份。孢粉及孢子因其具有抵抗力的外殼而得以保存於湖泊、泥炭沼澤、以及土壤之沈積物中。來自不同物種的孢粉和孢子可予以鑑定。此項鑑定結果可用於重建一地區之植物演變史,亦可藉以得知一地區之氣候變異以及人類活動對植被的衝擊。藉由沈積順序的建立,孢粉分析亦可應用於相對定年 (relative dating)。

孢粉分析常須要使用複雜的化學及機械步驟從沈積物中取出孢粉粒,以供在高倍光學顯微鏡下進行鑑別工作。此種操作需有能安全控制氫氟酸等危害性物質的實驗室。

污染者必須付費原則 (polluter-must-pay principle )

防制污染或補救污染後果所需的費用應由污染製造者負擔的觀念。此項原則的落實並不容易,特別是在空氣污染方面。當污染源的數目繁多時,或當污染物以極高速度飄離其發生源時,鑑別特定污染源之工作十分困難。但此項原則可應用於追究重大災變的污染源的責任,例如來自油輪的浮油污染或來自核電廠意外事故的傷害。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採用何種污染防治措施,防制或修復工業污染引起的環境傷害其所需費用最終均由消費者負擔。

多樣化栽培或多樣化養殖 (polyculture)

在同一地區內從事不同但相容的物種的栽培或養殖。一個以多樣化栽培為基礎的農耕系統,係以恆久耕作 (permanent cropping) 為主,並同時有二種或二種以上的作物生長在同一農地內。在淡水水產養殖 (aquaculture)方面 ,若於魚池中養殖數種各有其獨特攝食習性及各佔據其特定生態位階 (ecological niches) 的魚種,便形成一種多樣化養殖。多樣化養殖可藉由不同育齡、不同大小、與不同物種的維持,而達成終年保有可利用的蛋白質來源的目標。

人口銳減 (population crash)

因棲地未能支持而引起的人口數的驟然而劇烈的減少。人口銳減通常在人口超越的容納量 (carrying capacity) 之後發生,其肇因是維持生命之主要需求﹝例如食物、氧、或生存空間的衰竭。

人口爆炸 (population explosion)

一物種總數的突然且快速的增加。此項增加常不可預測。它可能因自然事件而發生,例如氣候之季節性變化。但更常見的是,人口爆炸與人類因素有關聯,例如意外或故意將一物種引進其先前未曾棲息的地理區域。

本文資料一部分係根據:

Jones, G., Robertson, A., Forbes, J., Hollier, G., 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Ltd.,New York, N. Y.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