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69期
70期
71期
72期
73期
74期
75期
76期
77期
78期
79期
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75期

生態旅遊與認證—制定執行的標準

生態旅遊與認證-制定執行的標準

蕭如珀

書        名:Ecotourism & Certification

 Setting Standards in Practice

作        者:Martha Honey

出  版  者:Island Press

出版時間:2002

生態旅遊是一門哲學,經由人們正確的認知與執行,將為蓬勃的旅遊業帶來重大的轉變;生態旅遊是多層面的概念,它鼓勵小規模的的旅遊,以期降低對自然生態的衝擊;生態旅遊以維護生態為重,除了嘉惠當地社區的發展外,亦培養遊客對不同的文化與人權的尊重。

200011月,來自全球20個國家,45個旅遊認證專家在紐約州新巴茲(New Paltz)的孟漢克(Mohonk Mountain House)舉行生態旅遊與永續旅遊認證研習會。經與會專家熱切的討論後,達成知名的孟漢克協定(the Mohonk Agreement),明列健全的永續生態旅遊之基本原則與項目,大家並建議檢視國際永續生態旅遊認證的可行性。

本書的編者瑪莎•紅妮(Martha Honey)有鑑於國際大眾對旅遊認證的所知非常有限,於是她和另外9個與會國家的21位專家決定對各國不同層面的認證制度為文解說,由瑪莎彙整成書。本書的前三章介紹目前各國已有認證方案之綜合概念與範疇;接下來的八章是8 個範例,敘述專家們參與認證制度的建立與實行之親身經驗;在最後一章結論中,讀者可清楚看到本書的概念,幫助讀者於最短時間了解認證的發展與困難的所在。擁有坦桑尼亞水冷大學歷史博士學位的瑪莎•紅妮曾在非洲與中美洲擔任記者長達20年,目前在美國華盛頓特區政策研習研究院擔任永續生態發展計畫的執行長。

《認證發展的歷史》

縱然評估住宿與餐飲的品質、安全性與衛生之旅遊認證已有百年的歷史,但將「永續」項目列入評估則在最近幾年才受到廣泛的重視,尤其是1992年地球高峰會後,全世界有100多個永續旅遊認證的建立,最為醒目。其實,早在1970年代,全球環保與生態旅遊運動已開始發展,許多有前瞻性的認證計畫已有環保與社會正義的架構。認證是綠化旅遊產業合理的一步,但它並非全部,應將其視為融入其他的工具、規定以重整旅遊朝向永續發展的原則與施行的重要方法;更進一步地說,認證是廣泛的評估與標準的制定過程,用以證明企業產品符合既定的品質、安全、健康與永續的標準,它是自願性,為消費者考量的過程,正符合目前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政府退居第二線,而由新的國際機構來主導。

一般來說,認證所使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以“過程”做為基礎的認證,另一是以“執行”做為基礎的認證。以“過程”為基礎的認證使用如ISO 14001的環境管理制度,幫助旅遊企業制定執行的基準,在企業完成環境目標的監測系統後即發給認證標章;相反地,以“執行”為基礎的認證則評估企業的執行能力,當它達到所設定的標準後就發給認證的標章。這兩種方法在執行上皆有其不足的地方,傳統的旅遊認證使用第一種做為旅遊產業所制定的環境管理制度,強調企業內部制定執行的過程,不需做現場的執行評估,當它達到環保的目標,且重視持續性的改進,即符合此環境管理制度,可取得認證。

永續旅遊認證強調目標的達成,它同時使用上述兩種方法,訂定旅遊企業內部執行的過程與外部環境影響並重的認證標準,當企業通過評估即取得認證。至於生態旅遊認證使用於保護區或生態敏感地區或未經開發地區的旅遊,作法和永續旅遊認證相似,對企業內部的管理與外在環境的影響視為同等的重要,並要求企業對環境保護與當地社區做捐獻等實質的貢獻。

200011月的孟漢克協定為永續旅遊認證提供了健全的架構,目前各國已有的認證標準或許有些不同,但基礎的標準則大同小異,加上相關產業如木材與咖啡的認證也提供旅遊認證制定標準的參考。因此,當不同地區需要新的認證方案時,它可採行既有的認證標準,然後針對不同的地區,特殊的需要做調整,如此,旅遊認證才能朝向全球共識的方向。

一般來說,永續旅遊認證的標準不像以“過程”為基礎的傳統旅遊認證那麼寬鬆,也不像生態旅遊認證那麼嚴格,是大家所最能接受的認證標準。雖然在許多生態敏感的地區採行高標準的生態旅遊認證有其必要性,也是最理想的,但卻不易達成,因此,務實地發展一套全球都能接受的永續旅遊認證標準該是當務之急。

《永續旅遊認證》

有了以上的基本共識,在制定國際性的永續旅遊認證時,仍應注意下列幾點:

1.應重視執行的成效,不應只考慮『過程』:

以環境管理制度,即“過程”為基礎的認證要達成永續旅遊的目標是不夠的,因為它只要設立合格的環保過程,不管其實際的執行能力是否合乎標準,都可取得認證。認證同時採取兩種方法是目前的趨勢,已漸為大家所接受。例如澳洲的“國家生態旅遊認證、哥斯大黎加的“永續旅遊認證”及歐洲許多的認證均採行“過程”與“執行”同時評估的認證方式;知名的“綠地球21(Green Globe 21)認證也摒棄以往只以“過程”為標準的評估方式,加入許多的“執行”標準。

2.獨立的評估與稽核:

許多認證在早期只需填寫認證機構所提供的問卷表格,便可據此核發認證,澳洲知名的“國家生態旅遊”即是如此。這種由企業自我評估的認證方式常為人所詬病,無法取信於大眾;更有甚者,認證機構為了生意,廣招企業參與認證,其中包括許多大的認證機構,如哥斯大黎加的“永續旅遊認證”。目前,越來越多的旅遊認證採用“第三者”的獨立評估方式,雖在申請時,企業需先填寫自我評估單,然而在一、兩年後,企業必須通過現場、第三者的評估與稽核,才可取得認證標章。全球大約有200個旅遊認證機構,大多數都以收費來維持營運。其中良莠不齊,只有少數有通過國家立案機構的認可,因此對認證機關的管控關係著旅遊認證是否取信於遊客的成敗。

3.認證標章的管控與它的完整性:

標章代表公信力,因此要嚴加管控,唯有企業確實達到認證的標準才准予使用。標章必須註明核發日期及有效期,一旦發現企業無法達成認證標準時,即取消其使用。許多認證機構對標章的管控常有力猶未逮之憾,以“綠地球”認證為例,“綠地球”為了使旅遊認證的過程更理想,歷經數次改革,從初期的旅遊企業只需填寫自我評估問卷及繳交註冊費,即可使用其標章,至目前認證需由“第三者”的稽核合格才可使用。對已核發的標章,“綠地球”採取極為寬鬆的態度,許多已無法配合的旅遊企業仍一直使用早期取得的標章,雖然新核發的標章中間打勾以示區別,但一般遊客並不知情。

4.理念全球化,執行地方化:

為了降低營運成本,減少獨立稽核員與顧問的花費,及符合地方的不同需要,認證機構似乎以地方化的作業最為理想。一般的旅遊認證費用如知名的“綠地球”都依照企業規模收費,每年大約繳費US$200-1,000之間。若能減少外國的諮詢機構與稽核人員參與作業,而改用當地的專家,不僅可降低費用,也較可反應地方性的需要,對當地的旅遊企業較有吸引力。

5.旅遊產業應不斷地提升:

旅遊認證應包含諮詢的過程,鼓勵旅遊企業不斷地進步,若能對參加的企業提供技術上的協助,分等級使用不同的標章,使旅遊企業能一級一級的提升,是最好的操作方式,這要比通過認證即使用同一標章來得理想。根據澳洲的國家生態立案計畫所做的調查顯示,有許多參與認證的企業都希望經由自我評估的過程,學習提升企業在環保與社會經濟各方面的執行能力。知名的澳洲生態旅遊協會副總裁蓋•契司特(Guy Chester)曾說,在他做過好幾個生態旅遊認證的稽核中發現,只要根據澳洲生態旅遊立案方案的指引切實施行,企業至少可節省20%的用能消耗,有幾個新的澳洲生態旅遊立案機構所設計的旅館甚至可節省用能達50%

6.認證機構應加強彼此間的聯繫:

永續旅遊認證機構可藉由彼此間的聯繫而提升認證的有效性;它們亦可和其他產業中與環保和社會有關的認證機構聯繫,例如將採購符合環保與社會正義的產品列入評估的要項。藉由購買認證的木材,使用再生能源,購買有機食品與認證的咖啡等來強化其他產業的認證方案。

7.認證方法透明化:

所有旅遊認證的步驟都應該透明化,稽核的結果要公開,如此遊客及其他相關人員才可加以比較,以做正確選擇。哥斯大黎加的“永續旅遊認證”將其稽核的結果公布於它的網站即是良好的例子。

8.多元化的評估要項:

永續旅遊認證需要同時考慮到“綠色”與“灰色”的環境評估要項,“綠色”用以評估企業經營的外部影響,對旅遊社區的整體衝擊,例如蓋旅館砍了多少樹等;“灰色”評估企業經營的內部影響,如旅館產生多少廢棄物,使用多少能源等。雖然遊客對綠色問題較感興趣,但永續旅遊亦需要旅遊企業在較不顯眼的灰色環保議題上大力的配合。此外,環保要項雖應包括節省成本的環保措施,對於有效卻昂貴的設施也應不吝投資,認證的標準要項必須符合政府的標準,或甚至超過標準。

9.擴大各方的參與:

雖然擴大決策者的參與將會增加事情的複雜性,但經由集思廣義所產生的方案較周全且可行性較高。

10.有效的分類加上好的市場策略:

旅遊認證可幫助遊客區別旅遊業的好壞,而好的旅遊業則可經由認證拓展旅遊市場。成功的旅遊認證需要有好的市場策略,幫助旅遊企業獲取需要的資訊,提升市場的優勢,吸引更多的遊客。越多的旅遊企業取得認證,環境可獲得越多的保障。

爭議的問題

雖然永續旅遊與生態旅遊的認證架構已大致成型,但它仍存在許多問題有待解決,其中以下列兩項最為大家所關心。

(一)、遊客的需求:

旅遊認證制度需要遊客的支持才能成功,然而,直至目前為止,永續旅遊認證的市場並未擴及於大多數的遊客。一位澳洲的認證經營者即表示,即使在永續與生態旅遊認證都很健全的地區,遊客在此方面的認知仍舊很低。事實上,遊客到底多需要永續的旅遊,專家們的看法不一,也有諸多討論,尤其對遊客是否願意多花錢支持永續旅遊或是生態旅遊方面。最近有些研究顯示,雖然在理論上遊客會支持生態旅遊認證,可是實際上,影響旅遊的因素很多,例如遊客對旅遊地區的認識、花費與評價、安全性與方便性,另外如政治、社會與環境因素,甚至是否要簽證或打預防針都是考慮的因素。

但是,2000年的一份“歐洲旅遊設施生態標章的可行性與市場調查”的報告指出,在歐洲幾個國家所做的研究顯示,遊客非常關心他們所選擇旅遊地點的環境。在長達10年的調查中,德國的“國際旅遊協會”執行長發現,在假日的行程考慮上,環境品質在遊客心中佔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份義大利的調查說明絕大多數(94%)的遊客支持旅館採用環保設施,遊客認為環保與價錢一樣重要。不過,1996年荷蘭做的調查結果不一樣,大多數的遊客都不願意因為環保設施而多支付旅遊費用。

在各方彙整出來的資料還顯示出,遊客在選擇旅遊景點時,比較關心水與空氣品質等的“綠色”環保項目,對廢水與廢棄物等的“灰色”環保項目則不甚在意,因此,在評估生態旅遊認證時需將“灰色”併入“綠色”中同時考慮,較能引起遊客的共鳴與實質的環境效益。

20001月英國的一個基督教團體堤兒基金會(Tearfund)發表它們所做的研究報告,說明遊客希望有環保意識與社會正義的旅遊。報導中說,“大多數的遊客都希望有一個更富倫理的旅遊企業,而且很願意為永續旅遊多付出費用”。20011月堤兒基金會的研究結論中提出,“負責任的旅遊才能創造好的生意契機”,報告還說,“旅遊業是高度競爭的企業,經營者面對不同的旅遊產品壓力日增,遊客對旅遊的品質越來越重視。”這是目前發表的研究報告中,遊客對永續旅遊產業需求最強烈的一份報告。

雖然沒有任何一個調查只強調認證的問題,倒是有幾份研究針對生態旅遊標章做為環境品質保障的調查,其中義大利的研究發現有90%的受訪者贊成設立一個歐洲的生態旅遊標章,這是擁護旅遊認證態度最明確的一份報告;國際旅遊協會研究亦發現,遊客對目前的旅遊認證標章種類繁多深感困惑,贊成使用統一的生態旅遊標章。

一般來說,遊客對綠色旅遊的支持較為被動,也鮮少有抵制不良旅遊的事件,國際環保機構對好的旅遊認證的支持亦未見盡力,只見少數幾個機構努力的提升旅遊認證,例如:

1.英國的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UK),對“綠地球及世界其他的認證機構做綜合研究,期能創造一個新的國際認證機構。

2.雨林聯盟(Rainforest Alliance)創立“聰名的航海者”(Smart Voyager),這是專為郵輪設立的小型認證機構。

3.國際保育協會(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在瓜地馬拉經營一個旅遊認證機構。

4.國家地理雜誌協會(The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正計畫利用它廣大的讀者群來創立永續旅遊認證。

此外,有少數的旅遊雜誌亦投入永續旅遊的行列,例如“The New Key to     Costa Rica”是最先提升永續旅遊調查的刊物。因此,若能結合非政府組織環保團體的力量,加上旅遊雜誌的影響力,鼓勵其會員、讀者積極支持永續旅遊,擴大旅遊認證的認同度,是提升生態旅遊認證的良好策略。

(二)、南北分歧:

許多南半球的國家認為旅遊認證制度只會促成有錢的北方國家設立更多的分公司,在各地賺取更多的利潤,並不會保護旅遊景點的經濟與環境。雖然永續旅遊與生態旅遊最關心貧窮國家與生態旅遊的景點,但當旅遊認證達於國際層次,地方的聲音似乎越薄弱,無法取得弱國的信任。

1990年代,在全球市場開放政策下,非洲、南美與亞洲各國因此喪失許多稅收與政治和經濟的力量。世界瞭望台研究院(Worldwatch Institute)的研究指出,在服務業協定之下,1994年的國際貿易協定針對開放各國的服務業,規定貿易協定的成員國必須提供加盟國平等的市場機會,取消國內的保護措施,允許外國於國內設立分公司,發展旅遊業;世界瞭望台的研究更發現其他的商業協定進一步限制外國分公司使用當地的物資。

種種經濟全球化的措施使得南方國家處於劣勢,無法強力施行環保與社會平等的標準,地方的企業也往往無足夠的資金、人才與技術來提升旅遊企業形象。一群南方國家的積極份子在一封公開信中即說明,國際機構如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促使開發中國家的旅遊市場開放只會癱瘓當地政府,無法管理當地的生態旅遊。由於外國公司的介入,許多貧窮國家的政府因此懷疑國際社會制定永續旅遊標準的動機,他們擔心這些規定對已開發國家及其機構有著不公平的優勢,甚至實際上是用來處罰貧窮國家無法達到其所制定的標準。

對於南北分歧,並不容易找到解決的辦法。1990年末,全球積極份子在世界各地對經濟全球化發出抗議怒吼之聲,希望以更公平的交易來取代自由貿易,並要求認證方案也應有緩衝的空間。例如,對小公司或新成立的公司申請認證或稽核的收費應更便宜,應更重視旅遊景點以及當地的企業,提供技術援助以幫助他們訓練員工、改變經營方式以符合旅遊認證的標準。更重要的是,國際性的旅遊認證必須要因應各地方的實情與需要,制定適宜的、不同的標準。

《結論》

制定一個公平的旅遊認證制度並不容易,旅遊產業涵蓋的範圍很廣,標準的制定繁雜,因時、因地有所不同,每一項都面臨來自不同利益團體的挑戰。旅遊認證機構如何經濟獨立、拓展市場、展現公信力、避免遊客的困惑,其所制定的認證標準是強化強國在旅遊業的領導地位,或是提升弱國與生態敏感地區的環境保護與經濟利益,皆有賴利益的雙方共思、努力、摒棄私見,才能達成維護地球的目的。

可喜的是,2002年底,全球對永續旅遊與生態旅遊的認證標準有了漸趨一致的看法,對國際性的認證與立案制度的可行性有很大的進展。不同的看法經過大家的討論得到解決的方案,而且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實際執行者與遊客認為好的旅遊認證有助於評估、更進一步提升永續旅遊的發展,就像是一種保險,永續旅遊認證可避免旅遊景點的環境因旅遊而遭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