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69期
70期
71期
72期
73期
74期
75期
76期
77期
78期
79期
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72期

新式的有機栽培農夫—自家與商業生產者     所使用的工具與技術的高級手冊

新式的有機栽培農夫-自家與商業生產者所使用的工具與技術的高級手冊

 

蕭如珀

書        名:The New Organic Grower—

 A Master’s Manual of Tools and Techniques for the Home and Market Gardener

作        者:Eliot Coleman

出  版  者: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出版時間:1995

有機栽培是永續的農耕方式,它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雖然化學肥料提高了單位面積的農產量,但它帶給地球的污染卻不易克服。有機栽培並不難,本書提供成熟的技術,可以幫助有興趣者生產高品質的有機蔬菜,是很實用的高級手冊。

何謂新式的有機栽培農夫?新式的農夫努力吸取各方資訊,將之應用於實際栽種上,以產生預期的效果。正如本書的作者艾立爾特•柯爾門(Eliot Coleman),他已從事有機栽培30年。在此期間,他四處觀摩,舉行座談,並遠赴歐洲實地參觀著名的有機栽培農場,吸取成功的經驗。在栽種的過程中,艾立爾特勇於嘗試,將資訊化為實際的操作,再做分析比較,與同業分享並彙整成書,以幫助有興趣從事有機栽培者,避免不必要的錯誤。

這是一本很實用的操作手冊。作者根據基本學理,佐以豐富的實際操作經驗,從土地、作物、肥料、工具、人力、耕作、市場、畜養牲畜各方面著手,涵蓋面甚廣,人人皆能受惠。作者艾立爾特•柯爾門是園藝工具的顧問,與太太芭芭拉•丹若許(Barbara Damrosch)共同主持電視學習頻道的“自然園藝”節目,深受歡迎。此外,他還著有“四季收割”(Four-Season Harvest)一書,目前居住在美國緬因州港邊鎮(Harborside, Maine),從事有機栽培。

《土地》

要成功發展有機蔬菜的栽培,經營者需從四方面著手:1.簡化生產技術,2.利用最有效的工具,3.節省成本的支出,4.拓展市場與價格保障。根據作者的經驗,小規模的經營較大農場容易控制,5.英畝的大小最適合夫婦兩人經營。它已足夠養家,又可兼顧品質,可以有變化不致太單調,但又不會大得無法控制。夫婦兩人各負責2.5英畝,共可生產200人份的蔬菜。

從事有機蔬菜的栽培要有周全的事前規劃。不管耕作的面積有多大,都要做分區處理。以100呎長做一分割,通道5-10呎寬,以利栽種。此外,選擇合宜的蔬菜,挑選品質優良的種子,較能保障生產的品質。只要品質好,市場的認同度高,就是獲利的保證。以美國的標準,經營5英畝的有機蔬菜所需的基本設備約需美金8,000元,若再加上灌溉的設施 7,000元,共需美金15,000 元。以5年還本來計算,每年10%的利息,則每英畝1年的基本成本為800元,再加上經營成本1,200元,每英畝合計美金2,000元。一般來說,有機蔬菜每英畝可賣美金8,000元,有穩定的獲利。

《作物》

不同的土壤與氣候型態適合栽種不同的作物,因此選對作物是有機栽培成功的第一步。作者以他豐富的經驗說明各種常見作物的特質,並鼓勵採行多種作物輪種的方式,以改善土質,同時減少作物的病蟲害。由於不同作物之間的差異性不小,因此輪種的順序對作物生長的影響很大。以最常食用的蔬菜為例,輪種的順序最好是:1.馬鈴薯,2.食用南瓜,3.根類蔬菜,4.豆類,5.蕃茄,6.豌豆,7.甘藍類,8.玉米。

八年一輪或五、六年一輪的輪種耕作方式,每次可獲得的收益約為1%。也許1%並不多,但是免費累積下來是值得的。若無法做長時間的輪種,那麼短時間的輪種,例如輪種兩種作物,也是可考慮、有效益的經營方式。此外,有些有機栽培者建議連續栽種二輪相同的作物,然後休息久些,比起每年輪種不同的作物,休息時間太短要來得理想。作者並不認為如此,但仍值得一試,以做比較。

輪種雖可改善土質,但種植多種作物會吸收土中不同的養分,導致土中養分用盡。因此,肥料的補充非常重要。有機栽培主要採用堆肥為肥料,亦可栽種綠肥作物(green manures),如苜蓿、野豌豆、大豆植物等,不管是在作物間距中栽種,或在作物休息時輪種皆可。綠肥作物的枝葉腐爛後為土壤所吸收,腐植質是土中有機質的最後產品,也是良好土壤的要素。豆科植物將氮肥直接生產於土壤中,便宜且有效。此外,綠肥作物的根部可保護土壤,留住養分,並可防農閒時土壤的流失。在其分解的過程中,能使不易溶解的物質,如二氧化碳、醋酸等成為植物的養分。二氧化碳還可增加碳酸的活動力,使土中礦物質加速溶解,土中的微生物也因而更有活動力。栽種綠肥作物是成本不高,但對土質改善很有益處的方法。

主要作物與綠肥作物一起栽種,若處理得宜,效果很好。例如在小麥種下4-5週後,在作物間距中栽種苜蓿,苜蓿不僅不會妨礙小麥的成長,反而可使小麥因有綠肥作物的養分補充而長得更好。

肥料

維持土質的肥沃與健康是有機栽種的生存之道。要達到此目的,各種養分需保持均衡。作者主張將養分施用於土壤中,以讓土壤自然地將其轉化成作物的養分。土壤所需的養分主要為有機質、氮、磷、鉀,以及其他各種礦物質與鋅、銅、鈷等量很少卻很重要的微營養素。有機栽培強調以有機質來栽種,不使用化學肥料。堆肥是有機質最主要的來源,不管是動物肥或植物肥均有利於土質的改善。礦物質可維持土中適宜的PH值,以利生物的活動。

植物肥是作者認為改善土質最好的方法。利用各種不同的植物殘枝加上稻草或麥桿是最好的植物堆肥方式。良好的堆肥不僅能提供作物所需的養分,更能抑制作物病蟲害,增加作物的抗病力。小規模的堆肥方式是將稻草堆或麥桿堆像磚頭一樣圍成一間小屋,內部有5呎寬,長度則視需要而定,小屋內維持適當的濕度、溫度與通風。做為磚頭用的稻草堆要綁好,屋內則是一層綠色植物,如嫩草或苜蓿,覆蓋一層土,如此一年半後即可得到高品質的植物堆肥。

哪些植物適合用來堆肥?根據經驗,最容易取得的是各種各類的牧草,如裸麥等。此外,根深、抗旱的苜蓿及豆科植物也都適合。當牧草長至一定的高度,適合做為牲畜的飼料時,其碳與氮的比例也適合堆肥。在需要時,作者會將黏土與泥煤混合犁入沙質的土中,以增加其水分與養分的保持度,也會將腐爛的楓樹與樺樹樹幹的內部混入土中,以做為盆栽用。

《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利用合宜的耕作工具,往往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耕作工具的種類繁多,從整地用的耕犁機,播種時需要的剷平器、記號器、播種器,直至收成時使用的收割機。不同作物所需的工具大不相同。以播種器來說,美國市面上大約有五種出售:1.流動播種器—適用於紅蘿蔔等發芽慢,或是玉米等遇到土壤溫度太低時不易發芽的作物,先讓其發芽,然後以膠包裹,再自播種器精確地彈進土中;2.真空播種器—以電池控制,種子小的作物可精確地播種;3.帶狀播種器—輸送帶上有洞,和種子大小相同,蔬菜播種適用;4.杯狀播種器—轉盤上有大小不同的杯子,轉動時可將種子撿起,然後播種於土中,適用範圍大;5.盤狀播種器—盤子轉動時,盤子周圍的洞會撿起種子,播種於土中,是目前最理想的播種器,價格合理,播種的彈性大,適用範圍廣。

播種的方式視不同的作物與實際情況而有所不同。對不適合直接播種於土中的作物,移植是良好的選擇。一般來說,種子發芽後,經3-4星期再移植至戶外的田地,較可保證其成功,且可控制作物的間距,有利於作物的生長。移植時,作物的根部要帶一團土,儘量不要影響根部的系統。為達到此目的,方塊土是移植前播種的最佳選擇。方塊土是沒有容器的容器。它選擇合宜的土質做成大小合適的方塊形狀。方塊土上面有洞,適合播種,也適合更小的方塊土移植過來。

因方塊土不是容器,所以作物的根不會繞著方塊邊緣生長,而影響移植後根部的處理。一旦作物栽種於方塊土中,根部會將方塊土固定,所以移動時土塊不會脫落。方塊土最大的優點是,凡是盆子內能做的事,方塊土都可以做,但卻不用花錢買盆子。方塊土有大有小,可視實際需要將作物從小方塊土移植至較大的方塊土,然後再移植至田地。

《人力》

作者極力鼓吹小型農場的經營,家人就是小型農場最佳的人力資源。從事農耕是辛苦的工作,它在創業初期的報酬主要是來自工作的滿足與驕傲,並非完全是金錢的緣故。因此,在自己可控制的範圍內有效率的經營,既可實現自己的夢想,也可獲致合理的利潤,不必一開始便為不可預知的人力問題焦頭爛額。為了有效地利用家人的勞力,以下5點需列入考慮:

1.    選擇容易操作,效率高的設備。

2.    廣泛種植多種不同的作物,使全年的工作量平均分配。

3.    對施肥與病蟲害防治採行密集經營的方式。

4.    事前周全規劃,以避免恐慌。

對市場的拓展需多加思考,以節省時間與精力。

若農事超乎家人所能負荷,則不可避免地需要找人來幫忙。幫手可從以下的管道徵求:1.有相同夢想者,2.想二度就業者,3.大學生,4.食品連鎖店的員工,5.從事園藝工作者。當找到好的幫手,一定要想辦法留住他們。因為一個好幫手,勝過三個無法勝任的人。給他們合理的待遇、提供分紅的機會或其他報酬、給予適當的鼓勵,讓員工與老闆共享夢想的實現。

萬一員工無法勝任而必須予以解雇時,處理要明快,但方法要公正透明。有的員工喜歡抱怨,容易影響大家的工作情緒,要立即堅定的處理,不要讓怨言到處流竄。

《耕犁》

耕犁是在栽種作物前所做的整地準備,可分深耕與淺耕兩種方式。深耕是以耕犁機翻動可達2呎深的土地,淺耕則只翻動3-6吋的地表土壤。深耕翻動的土壤較深,所以可將土塊弄鬆,使得作物的根可向下擴展。在深耕的過程中,可將有機堆肥混入土中,以深化表土,改善土壤的結構,使土中空氣流通,增加排水性,土中的養分也能為植物的根部所吸收。但傳統的深耕耕犁機體積龐大,在小於2英畝的農地上不易操作,可用滾輪式的耕犁機來代替。

淺耕較深耕容易操作,使用滾輪式的耕犁機速度快,效果好。在淺耕的過程中,可均勻混合有機肥等,以達到改善土質的目的。雖然耕犁對作物栽種的益處不少,但是過份耕犁是有害的,它對土壤的作用就像用風箱來搧火,可加速燃燒的過程。土中的空氣與二氧化碳會加速有機物質的分解,是好是壞取決於實際的需要,應適可而止。一般來說,春季耕犁有助於土壤溫度的提升,對作物栽培益處不小。

為避免過度耕犁而造成傷害,歐洲的有機栽培專家多年來以滾輪式的鋤頭來代替耕犁機。兩者的結構差不多,只不過鋤頭轉動的範圍較耕犁機的齒片大上三、四倍,其速度較慢,對土壤的作用較溫和,和人們手拿鋤頭來耕犁的效果差不多。耕犁的使用見仁見智,看法不同,作者認為只要耕犁對作物的栽培有益,他都會建議使用。不過,作者亦不否認“不耕犁”〈更精確地說“淺表土耕犁”〉也能獲致很好的效果。自1984年以來,作者持續試驗只翻動表土以去除雜草,並加入一淺層堆肥的方式來耕作,結果土質也獲得良好的改善,令他振奮。

《市場》

辛苦種植的高品質有機蔬菜在採摘過程前要妥善規劃,避開日照,以免蔬菜的水分蒸發太快,採收後要儘速低溫保鮮,這樣才能賣得好價錢,辛苦才有代價!對於需要先貯存的作物,貯存場所的溫度與濕度都要合宜。此外,有些作物不能放在一起貯存,以免互相吸收味道。例如芹菜會吸收洋蔥的氣味;有些葉菜類或根莖類蔬菜不宜和蘋果、梨、桃、李等水果放在一起,以免被水果在成熟過程中所釋放出的乙烯破壞。

有機蔬菜的市場有多種管道:1.在市場販售,現摘現賣,新鮮又營養;2.邀請飯店主廚到農場參觀,長期供應;3.採會員制,對有機栽培有興趣的會員甚至可參與生產的過程。成功把握市場的要素有下列三點:

1. 乾淨、整潔—不管是農場內栽種的作物,或是拿到市場販售的蔬菜都要維持乾淨、整潔,以吸引顧客上門採購。

2. 方便、可靠—農場目標明顯,到現場購買方便,種類齊全。

3. 品質保證—不滿意可以退貨,或甚至賠償,顧客因此可以買得安心。

由於全球化的效應,在超級市場隨時都可買到非當令、非本地生產的蔬菜,如何滿足顧客對多樣化蔬菜的要求是有機栽培者所面臨的嚴苛挑戰。為求全年都能生產各式各樣的蔬菜,居住於高緯度的作者於是從保溫方面下功夫。他找向陽的土地,加強陽光的吸收,需要時在土地上覆蓋塑膠布,以保溫、保濕,或加蓋低的覆蓋棚,甚至使用溫室等,使之能全年無休地供應顧客所需的有機蔬菜。

《牲畜》

當生產有機蔬菜上軌道後,如有多餘的勞力,可以考慮畜養家禽、家畜。因畜養是副業,它的開銷與出售幾乎相抵,但可得到免費的動物肥料。以最常見的養雞為例,讓雞在草地上跑是最健康的飼養方式,輪種中的綠肥植物既可營養土壤,也可當土雞的飼料。據估計,綠肥植物可提供土雞飼料的40%1英畝的土地適合畜養4隻羊、200隻雞,或是50隻火雞。雞糞是農場理想的動物肥。

養雞的費用比畜養其他牲畜要低。白天可讓雞在草地上自由活動,晚上則趕進雞舍。50隻一個籠子,容易保持乾淨,也方便移動與餵食。飼養牲畜對農場來說是一個有吸引力的賣點。顧客除了購買新鮮的有機蔬菜外,也可到農場選購新鮮的雞蛋,甚至土雞,如此一來即可吸引更多的人上門。

《新式的農夫》

作者深信小型農場的價值,它讓有志於有機栽培的人容易實現夢想。有機栽培講究技術,正確先進的資訊是技術的根本。作者是一個實驗家,他勇於嘗試,隨時做紀錄比較。此外,他努力吸取別人的經驗,不僅參觀美國成功的有機栽培農場,還遠赴歐洲取經,將所得的資訊不吝與同業分享。

本書自1988 年初版上市迄今已銷售45,000多本,是從事有機栽培的經典之作。隨著再版的發行,它將新資訊、新技術以最簡單、永續的方式呈現,對生產高品質的有機蔬菜者助益很大。作者在書中以耕作的有效性及獲利性做為分析的工具,證明小規模的經營易控制,而大未必是好。看著本書的封面,作者雙手捧著自己栽種的有機蔬菜,新鮮馬上可以上桌,自然,高品質,又不會危害人體與環境,讓人心中有著無限的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