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69期
70期
71期
72期
73期
74期
75期
76期
77期
78期
79期
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69期

GNP不能吃─生態考量下的經濟

GNP不能吃-生態考量下的經濟

 

蕭如珀

書        名:YOU CAN’T EAT GNP

 Economics as if Ecology Mattered

作        者:Eric A. Davidson

出  版  者:Perseus Publishing

出版時間:2000

以國民生產總額 (GNP) 來衡量一國的發展客觀嗎?經濟成長的負面效果應如何評估呢?例如全球暖化對環境的衝擊不小,氣候的改變對農業的影響至鉅,佔美國GNP 3%的農業一旦崩潰,剩下的97%能吃嗎?

科學家艾瑞克•戴維森 (Eric A. Davidson) 1979-1981年和他的新婚妻子擔任和平團 (Peace Corps) 的志工到當時的剛果共和國從事公共衛生服務。在那個與西方世界生活方式迥異的國度,一切吃的、用的全靠自己種植與製作。戴維森在那裡見識到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深切體認到自然資源的重要性,是GNP所無法表示出來的。落後地區的人民過著原始的生活,和自然融合為一體,但卻也顯示出生活困難的一面;許多人忙了一天,只為晚上有東西可填飽肚子;婦女們往往需到遠處打水,走幾小時的路才能準備晚餐。因此,進步的科技與成熟的社會分工是大家所嚮往的。

但當人們往“舒適、富裕”的生活邁進時,卻發現“自然”離人們越來越遠。這個提供人們創造財富、改善生活、提升GNP的大資源,在人們無限制追求物質享受的過程中慘遭無情的摧殘與破壞。GNP是國家的發展指標,人們因交易產生的經濟價值全部計入。因此,努力生產、鼓勵消費成了當務之急,而忽略了無法交易的精神生活。雖然只以GNP來評斷一國的發展過於簡單化,但仍為主流經濟學家所採用,而這也是本書作者艾瑞克•戴維森著作此書,提醒世人關心的原因。戴維森是烏茲侯爾研究中心 (the Woods Hole Research Center) 的資深科學家,專門研究林地、畜牧地與耕地的土質變化;此外,他也是美國土壤科學協會雜誌的編輯,發表過50多篇與土壤有關的著作。

《當今主流經濟學與科技的三個錯誤想法》

GNP不能吃”一開始便說明目前存在的三個錯誤想法:

(一)、瑪麗•安東內特 (Marie Antoinette) 式的經濟觀點

瑪麗•安東內特說:法國的農夫沒麵包吃的話,可以吃蛋糕。此觀點似乎告訴人們說,若農業崩潰的話,可以吃其他的經濟產品。糧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件,其重要性遠超過GNP3%。能溫飽才有其他的經濟發展空間,由此可以看出GNP的不足。此外,森林的功能廣泛,既可清靜空氣、水質,又是無數動、植物的家,但是森林的價值卻無法從GNP顯示出來。

(二)、卡斯特 (Custer) 的錯誤

主流經濟學第二個錯誤的想法是:一般人均認為當一種自然資源用罄時,新的科技可以適時地找到替代品。過去有幾個例子,如石油與煤漸漸可用太陽能替代;鐵銅等金屬取代石頭等材料以用於製造武器與器皿。科技日益精進,替代品的效能也越來越好。因此許多樂觀的經濟學家認為,未來的科技發展可應付全球暖化等難題,我們不必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傷神。但誰能保證科技能及時解決一切污染問題呢?是不是應同時進行新科技的研發與溫室氣體排放的減少比較可靠呢?

(三)、因為一些成功的經驗而過度滿足

1970年代,美國通過水與空氣的清淨法案後,在水與空氣的品質方面獲得很好的成果;無鉛汽油逐步取代有鉛汽油後,不僅油價沒上漲,GNP仍持續成長,而且對健康的威脅大減。雖然在環保方面進步的例子不少,但放眼地球,森林已過度砍伐、物種快速消失、土質惡化、土壤流失、加上日益嚴重的全球暖化,我們能自得其滿嗎?

《土壤價值的兩種觀點》

本書從第二章開始探討自然資源的價值。首先由土壤說起。從生態學家的觀點來看,自然環境中的物質與能量之變化就像一個金字塔:在最底層,面積最大的是土壤,其上為從土壤得到養分與水分的植物,再往上則為以植物為食物的草食性動物。草食性動物的數量較植物少,因此,金字塔越往上越窄;更往上是以草食性動物為食物的肉食性動物;最上層則為動、植物都吃的人類。基礎的土壤非常重要,它的健全與否影響著金字塔上方的動、植物。由此觀之,生態學家的金字塔不以“價值”來做比較,而是以每一層生物的質量與能量來計算。

經濟學家的觀點就不同了。他們的金字塔是以產品生產與消費的“價值”來計算,因此越上層價值越高,面積越大。以麵包為例,小麥種植於土壤,小麥賣的價錢較土壤好,於是“小麥”那一層就比“土壤”那一層寬;小麥磨成麵粉後價錢又更高,所以“麵粉層”又較寬些;最上層的麵包等產品可以賣得的價錢最高,因此,“麵包層”也就最寬。

雖然兩種觀點南轅北轍,但只要認定土壤是無可取代、最主要的資源,則看法可取得一致。土壤的保護得宜可使兩個金字塔更穩固,產量更豐富。因此,雖然農業科技的進步可提升產量、非常重要,但若少了土壤,也是徒勞無功。

《價錢錯了成本效益分析的優缺點》

大自然的價值很難用金錢來評估。它不像蓋水壩,從土地的取得、整地、設計加上建築都有可參考的費用,很容易計算出水壩的成本。因為環境的成本效益估算不易,以致往往讓人忽略不計,使得許多產品無法反映實際的成本。此外,在估算環境的成本效益時,會因不同的考量以及計算方式的差異而產生極大的偏差,很難找到中庸與客觀的評估標準。

紐約市政府最近在其水源區的卡茲基爾山 (Catskill Mountains) 投資美金15億元,以恢復舊有的森林面貌。如此市政府可節省蓋新的自來水過濾廠所需的美金60億元,也可節省每年美金3億元的操作費用,森林集水區的價值可由此估算出來。最近有一群生態經濟學家在研究許多生態系統,並檢視其對生物所提供的生態服務後,以最保守的估算方式,統計出全球生態系統的總價值約為美金33兆,比1990年中期全球的GNP總價值美金18兆還多!

環境保護的底線在哪裡?哪些該堅持,哪些該通融?這些問題的討論空間很大。以肥料與農藥的使用為例,是否應允許使用毒性較輕微的農藥,使得土地能在最小的危害下,生產最多的糧食,讓人人買得起足夠的蔬果?或是要堅持使用有機栽種,消費者得因此多付出一倍以上的價錢來購買,造成窮人的無力負擔?食物的價格是很複雜的問題,在經過成本效益分析後,世界各國政府在多方考慮下,往往選擇補貼農民的政策,或保證農產品的收購價格。成本效益分析在經過交易後才能顯現其效果。只是,無法計入環境成本的成本效益分析,其危害性有多大呢?

《未來的投資效益—另一個成本效益分析的惡夢》

若砍下一棵樹,今年砍可賺1,000元,再將這1,000元用來投資,以投資報酬率8%來計算,則明年可得1,080元;若明年砍同一棵樹可得1,050元,兩相比較,今年砍樹的投資效益比較好。如此觀之,投資報酬率越高,對環境越不利。換句話說,若投資報酬率越低,則未來資源的價值就越高。因此,只要經濟持續成長,GNP一直增加,投資報酬率跟著上升,決策者根據成本效益分析理論,會大力鼓勵開發自然資源,以達最大的成本效益。

要算出正確的投資報酬率很不容易。一般來說,高風險的投資報酬率較高;低風險的投資則有穩定的低獲利。對於投資理財,每個人因個性與需求的不同而差異很大;社會與政府亦是如此。美國人傾向高消費,因此美國政府有龐大的預算赤字;日本人則傾向高儲蓄,所以日本政府購買了鉅額的美國政府公債。由於個人與國情的不同,因此在考慮投資報酬率時,也應適時、適地地調整。

高投資報酬率會加速環境的破壞。為子孫著想,我們必須衡量環境破壞的成本。這種避免未來環境破壞的計算方式稱之為“預防的原則”。不幸的是,我們做不到,因為它與目前的經濟政策背道而馳。為了GNP的成長,經濟學家會選用高投資報酬率來評估,有好的投資利潤,任何人都難以抗拒。環境遭受破壞後其恢復既費時又費力。因此,經濟的考量固然重要,做正確的抉擇更是重要。

《污染費用由“外加”變成“內含”》

溫室效應日益嚴重,我們無法預測地球暖化的速度。根據目前最可靠的估計是:未來100年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將上升華氏4度。溫度增加華氏4度是地球自從1萬年前冰河時期暖化以來所上升溫度的一半!過去花了數千年讓地球上的動植物適應新的變化,未來的動植物卻只有100年的時間可調適。氣候暖化對生物的影響很大,例如熱帶疾病的蔓延、海平面上升所引起的水災及暴風雨,更甚的是它嚴重影響了作物的生產。

國際間討論溫室氣體的排放管制已歷時多年。1997年在京都舉行的高峰會議獲致初步的成果,大多數工業國同意於2010年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降低至比1990年的排放低7-8%。這是一個好的開始。雖然許多企業擔心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會增加營運的成本。但若成效顯現後證明其改變不如預期中困難,費用也並無大幅的增加,大家自然會願意配合。

此外,可交易式的排放許可亦是一可行的方法。在經濟學家的眼中,改善空氣污染是“外加”的費用,而可交易式的污染排放許可則將其轉變成“內加”的費用。也因此,乾淨的蔚藍天空有了價錢,且它的價值可納入GNP。雖然將蔚藍的天空量價化並不適宜,但至少可因此減少污染。污染排放許可的分配額是一門大學問,是應該根據人口數來決定?還是應該根據國家的污染排放總量來決定?由誰來決定?誰來監督?這些棘手的問題仍有待國際社會的折衝與協調。

《全球的垃圾》

19世紀,湯姆•馬爾薩斯 (Thomas Robert Malthus) 曾預言全世界將因人口的急遽增加而產生大飢荒。幸運的是,農業科技的進步,肥料、農藥的使用與新品種的培育,使得人類至今可免於糧食不足的惡夢。雖然肥料與農藥大幅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但因施用時有一半會遭雨水沖蝕,所以農夫往往加倍使用,造成對地下水、河川、湖泊的嚴重污染。地下水的污染面積廣闊,無法如河川等以沖刷的方式去除污染,處理起來廢時曠日且效果不彰。

鄰近孟加拉邊境的印度地區,由於人口密集、用水需求量高,在100多萬使用水井的居民中,發現其井水所含的砷遠超過容許濃度,估計居民飲用含砷的井水而導致皮膚癌等病變的約有20萬人!砷是一種自然存在於最深層的土壤中,不溶於水的元素。其進入井水而造成災難的原因據調查可能是由於磷肥的使用,使得磷肥滲入地下水而放出砷,也有可能是由於大量抽取地下水,產生空隙,讓氧滲入地下將砷轉化成可溶性的緣故。

廢棄物排放的規範很難周全,若涉及排放至公共區域時更加棘手。個人的排放行為處理不當會轉變成“社會”的責任,尤其大企業的排放量大,成本由全民來承受很不公平。鑑於垃圾問題防範的重要性,它需要政府制定規範,並加上經濟誘因,使企業樂於配合。目前歐美各國都訂有強迫回收的規定,迫使企業於製造時謹慎規劃、選用合宜的材料,以利使用後的回收;又如限制污染的排放,使企業於設廠時在製程上做良好的設計,以減輕管末的污染處理。

《追求永續性》

永續的地球是大家所追求的理想。由於每個地區的資源使用情形有別,因此尋求永續的方式也大不相同。在已開發的國家,科技較進步,農耕進入機械化,農藥與肥料廣泛地使用,控制污染是努力的目標;在開發中國家,有些地區的農業仍停留在人力或獸力耕犁的階段,比較無化學污染的問題,但在未來提升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是否能避免步上已開發國家的後塵,則是努力的目標。

為達到永續農業的發展,作者認為我們可多管齊下。首先,要謹慎地使用肥料與農藥,利用現在的科技,精確地算出其需要量;其次,避免不必要的耕犁,以防止土壤流失、避免土壤中有機質的喪失、減少土中養分滲透至地下水或河流中;最後,應等到土壤中的養分全部被植物吸收後再施肥,以免土中肥料含量過高,造成水污染。耕犁翻土能達到除草的目的,如何在翻土與施用農藥間取得平衡是目前大家研究的重點。

生態經濟學家指出:計算“產品的正確價格”與“正確的投資報酬率”有助於地球的永續發展,但經濟並不能無止境的擴充。例如在船上裝貨時,個體經濟學能顯示出“正確的價格”與“正確的投資報酬率”,使貨物在船上能平衡。但若不限制裝貨量,則船有可能因裝貨過重而沈沒。相同地,個體經濟學能使人們最有效地使用森林,但若不加節制,則會因森林的過度開發而危害後代的環境。因此,同時考慮討論“發展極限”的總體經濟學與個體經濟學,是經濟與生態系統皆能永續發展的必備條件。

《人類能征服地球,又為每一物種留有生存空間嗎?》

物種絕跡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根據地質學的記錄,地球在過去漫長的歷史中曾遭遇5次巨大的物種絕跡事件。有的因隕石撞擊發生,也有因為氣候突變引起的。例如,人們認為65百萬年前有一顆巨大隕石撞擊地球,其碎片散落各處引起氣候的巨變,導致恐龍的絕跡。在許多專家的眼中,我們目前正開始第6次巨大的物種絕跡。但這次並非導因於隕石自天而降,而是人類引起的禍害。

地球到底需要多少物種呢?可以消失多少物種呢?因為人類不是上帝,無法回答這些問題。我們知道的是,地球是所有動植物的家,所有的動植物均是地球重要的資源,人類無權剝奪大家生存的權益。為了維持地球上最大、最可能的生物多樣度,森林與原野的維護極為重要。許多專家認為,若能維持原有森林的50%,將可保障地球上動、植物的生存。問題是,對於已遭砍伐的森林,在人口成長之際,不可能回復為森林。目前地球的希望繫於仍擁有80%原始林的亞馬遜森林。

亞馬遜森林面積廣闊,涵蓋南美的巴西、秘魯、厄瓜多爾、哥倫比亞、玻利維亞與委內瑞拉等國。這些開發中的國家正朝向經濟發展之路邁進,它們以開發森林來創造最高的GNP,對森林環境的維護稍嫌不足。以巴西為例,其政府最近宣布以保護亞馬遜森林10%為目標。雖然環保專家均認為10%嚴重不足,但作者認為若能保護10%,其餘的40%可讓森林與農業混合使用,由民間或政府機關負責管理。這樣既可達成50%的目標,同時亦可兼顧巴西GNP的成長,對巴西人民來說是較為公平的作法。

《願未來的日子會更好》

人力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但人口的大幅成長帶給地球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蓋瑞•哈丁 (Garrett Hardin) 主張人類的“生育權”應該和“對地球的責任”同時考量,以限制家庭的人數。若無法達成有效的家庭計畫,那麼作者相信,我們很快就無法有足夠的資源來慶祝每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地球能養活多少人口呢?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不過根據目前地球的情況,資源的取得越來越難,污染的問題不容易解決,遽增的人口帶來許多困擾,讓我們警覺到地球上的人口的確是太多了。

作者於結束本書之前提出他的建議,希望政府與民間都能努力,使地球朝向永續發展之路邁進。茲列舉其建議於下,以供讀者參考。

1.開發中國家的道路興建應適可而止,儘量利用已開發的地區,以保留更多的林地。

2.所得稅的減免以一個家庭二人為限,提供可靠、方便的避孕藥品及方法。

3. 減少所得稅,增加消費稅。

4.減少政府對不當開發的補助,並減少對大企業在公海捕魚的補助。

5.提供經濟誘因,鼓勵農夫有效地利用土地,避免過度使用農藥與肥料。

6.遵守1997年在日本京都所達成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協定。

7. 國際間積極協商,維護森林面積與生物多樣度。

8.貢獻個人的專長,為地球永續的發展盡力,如作者努力完成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