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81期
82期
83期
84期
85期
86期
87期
88期
89期
90期
91期
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84期

基因改造的食品-消費者的自衛指南

基因改造的食品

 

蕭如珀

書        名: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

 A Self-Defense Guide for Consumers

作        者:Ronnie Cummins & Ben Lilliston

出  版  者:Marlowe & Company

出版時間:2000年,2004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間,基因工程蓬勃發展,基因轉殖的作物種類越來越多,基因改造的食品也越來越多樣化;不僅如此,人類探索基因的藍圖,試圖解開生命的奧秘,複製器官,複製動物進入實際執行的階段。然而,科學家與企業家有權改變基因的密碼嗎?您知道他們改變基因的結構對環境的衝擊嗎?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2003年美國種植基因轉殖作物的面積超過11百萬英畝,約佔全美農、牧地總面積的10%,其中大豆經過基因改造的有81%,玉米40%,棉花73%,芥花50%,比例相當高。除了基因改造的作物外,美國900萬頭母牛中,大約有200萬頭定期施打生長激素,生物科技的應用越來越普遍。

2004年初期,基因改造的食品開始進入美國市場。據專家的估計,全美大約有75%的食品或多或少含有基因改造的成分。這些基因改造的食品既未經有關當局的安全測試,也未明白標示,對消費者來說有很大的潛在危機。本書作者朗尼•坎明斯(Ronnie Cummins)與班•利里斯騰(Ben Lilliston)有鑑於此,於是合著此自衛指南,提醒讀者基因改造食品的危害,與如何避免食用含基因改造食品的方法。朗尼•坎明斯是美國有機消費者協會的理事長;班•利里斯騰是農耕與環境的作家,也是美國明尼阿普勒斯市農商政策機構的協調者。

《何謂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科學家使用基因槍、催化劑、或細菌載體來改變、影響動物、植物、微生物、或人體等生物體基因藍圖的方法。地球上所有生物體都有DNA--生命基塊,它是蛋白質的基因母體,儲存在每一個細胞核的染色體中,是生命中的軟體,就像電腦程式為生物體設計每天的活動指令。基因工程是科學家將一種生物體的DNA轉殖到另一種生物體內,製造出一全新基因改造生物體的科學。

基因工程的研究開始於1970年初期。科學家首先使用細菌來製造如胰島素等物質,技術相當簡單。但若要將外來的蛋白質或菌體等植入另一生物體,技術就複雜多了,因生物體的構造不像機器一樣具有完全相同、可以互換的零件。當科學家很精確地分離出所需要特定特質的DNA,然後要使用基因槍或細菌載體等將此DNA植入新的生物母體時,卻發現他們無法控制DNA穿越新生物母體細胞壁的正確位置,因而會破壞複雜的新生物母體,也因此,在數千個嘗試中往往只有少數一、兩個能達到無副作用的預期效果。

不僅如此,當科學家將細菌載體撞到新生物母體的細胞壁時,載體內通常包含著基因改造的基因盒。基因盒內往往有數種基因成分,包括如花椰菜嵌紋病毒(Cauliflower Mosaic Virus)等,其催化性是細胞開啟生化作用的開關。可是,它的催化性太強了,以致於常常會發生科學家無法控制的開開關關現象,開了之後無法關閉,更無法控制要開多少等,基因轉殖的特性會因此減弱或突然消失。1994年的一份調查資料顯示,有30家生化公司都有此經驗。有一份德國的基因改造資料,研究牽牛花轉殖玉米基因,使其開鮭魚紅花,結果在季節之初有91%的牽牛花開紅花,7.6%開淡紅花;季末時,只有37%開紅花,60%開淡紅花,顯示出其不穩定性。

生物母體植入基因盒後會發生哪些情形呢?當轉殖的基因開始產生蛋白質時,很可能數量不對或時機不對,也可能產生新的蛋白質。換句話說,基因改造的食物可能產生全新的蛋白質,人們以前從未吃過,因此可能在毫無防備下對人體產生過敏或甚至毒害。基因轉殖和傳統的作物栽培差別很大。基本上,傳統的作物栽種不改變作物的基因;需要時,它選擇相類似的品種交配。基因改造則不同,它使用特殊的化學酵素從動、植物萃取所需要的基因,再植入另一個可能是完全不同品種的生物母體,如大豆、玉米、蕃茄或是豬隻上,而當新母體植入不同的基因後,其新陳代謝跟著改變,然後遺傳給下一代,這是超越自然的繁殖,也可能帶來新的、未知的危害。

《基因改造的食物對人體的危害》

由於科學家對基因轉殖的過程並未能完全掌控,因此製成的食品成分很不可靠,甚至產生致命的錯誤。1980年末期,基因改造的L-色胺酸(L-tryptophan)是用來治療失眠與沮喪的營養劑,但在上市後,有37位美國人服用此營養劑而死亡,另有5,000多人血液出現重大異常的症狀,美國的食品藥物管制局很快地將它下架,生產此營養劑的日本第三大化學公司Showa Denko, K.K.因而付出美金10億元的賠償金。

1990年代末期,阿爾巴德•普茲泰(Arpad Pusztai)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在蘇格蘭的羅威德研究院(Rowett Institute)發現,基因改造後用來抗蟲害的馬鈴薯基因中含花椰菜嵌紋病毒,對實驗室中白老鼠的重要器官與免疫系統均有明顯的毒害,而其化學成分也和傳統的非基因改造馬鈴薯不同。

2000918日,美國媒體報導說,有一非法的基因改造玉米Starlink已經污染了300多種包括洋芋片在內的食品,有數百人食用後產生過敏反應,民眾大為震驚,因此展開了美國食品大廠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下架、回收。Starlink由德法生化巨擘Aventis研發成功,於1998年經美國環保署核准栽種,只作動物飼料用。雖然Starlink在美國的玉米栽種中只佔1%,但經過整地、收割、儲存、搬運等,污染範圍擴大到20%左右。歐洲各國與日本得知Starlink污染的消息後,紛紛取消進口美國的玉米,導致美國的玉米農夫蒙受巨大損失。

1999312日的英國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報導說,約克營養實驗室(York Nutritional Lab)發現,1998年英國人因食用大豆產品而產生過敏的情形暴增50%,與英國當年進口美國的基因改造大豆數量相當。實驗室發言人約翰•葛萊漢(John Graham)因此說:「我們應正視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性。」英國科學家多年來對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性持續提出質疑。著名的生技專家何邁萬博士(Dr. Mae-Won Ho)1998年的一次法庭辯護庭上說:「孟山托(Monsanto)的基因改造大豆植入各種不同的菌類,人類以前從未吃過,也沒有可靠的方法來預測它引起過敏的機率。」

在基因改造的產品中危害最大、最無法預測的當屬生化製劑了。它是經過基因轉殖的玉米或菸草所製成的藥品或化學製劑。美國在過去幾年間在室外栽種基因轉殖作物以製成疫苗、溶血劑、墮胎藥等,也用來製成各種化學用酵素、合成纖維等。玉米轉殖作物試驗有200種左右。政府的管理寬鬆,轉殖玉米在授粉期間很容易污染附近的農田。因此很可能由於生技公司的不小心,而讓不知情的民眾吃進醫生用藥的成分。

基因改造作物的營養成分是否可靠呢?是否和非基因改造的作物一樣呢?截至目前為止,這方面的研究不多。1999年有一重要的研究論文,刊登於藥用食物雜誌(the 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中。馬克•拉普博士(Dr. Marc Lappe)指出,抗心臟病與抗癌的重要成分「植物動情激素化合物」(phytoestrogen compound)在基因改造大豆中的成分較非基改大豆少12-14%。尚有其他研究指出,基因改造作物的蛋白質含量較低,抵抗力較弱,營養成分也較差。因此,在諸多疑點未能澄清之前,沒人能保證基因改造作物的安全性。

基因改造作物對環境的危害

基因改造的動、植物都是生物體,一經改造則長久存在於地球的生態系統,無法還原,不像有毒的化學污染尚可經由分解、清理而消失。因此科學家於實驗室外栽種基改作物時,一定要經過安全的測試,以避免其對環境產生永久性的污染。基改作物對環境的污染可從六方面來探討:

1.經由風或昆蟲、鳥類將基改作物的花粉傳播至附近的農田,使得附近的農作物基因受到污染。受到污染的農田將無法恢復,科學家尚不知如何控制、應付。

2.基因改造作物經由媒介的傳播,使得受污染的有機作物或傳統作物檢測出基改的成分而必須銷毀或削價出售。美國有多個有機農場即面臨此困境。因媒介傳播花粉無法避免,因此歐洲已開始制定一個可容許的污染範圍,美國的有機作物認證團體亦開始類似的討論。

3.有機栽培使用對環境友善的微生物殺蟲劑蘇力菌噴劑,來殺滅作物的害蟲。蘇力菌在陽光下大約72小時會衰變蒸發,是有機農夫相當倚重的安全製劑。可是,生物科技公司將蘇力菌植入基改玉米、馬鈴薯與棉花中,結果發現基改作物中的蘇力菌毒素是傳統噴劑的10-15倍強,不易分解,會殘留,可能引起過敏,也會經由植物的根與葉污染土地。在此情形下,存活下來的害蟲有抗藥性,成為「超強害蟲」,對有機作物的栽種形成巨大的威脅。

4.科學家找到了讓魚快速成長的基因密碼。基因轉殖的鱒魚是一般鱒魚的八倍大,基因改造的鮭魚亦生長快速。然而根據普渡大學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一小群基改的魚群就可能消滅眾多的原生魚群,因為大的基因改造魚會吸引更多的魚進行交配,傳播改造後的基因特質,而改造後的魚繁殖能力均差,導致整個魚群的健康大受影響。

5.基因改造作物是否會產生病變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1994年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家戈斯•宙騰博士(Dr. Gus de Zoeten)和李察•艾立森博士(Richard Allison)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進行研究發現,將病菌植入基改作物後會使得植物的病菌毒性更強,大大影響作物的收穫量。

6.由於基因改造作物的病菌毒性較強,不適合人類或動物食用。2002年,愛荷華州的報告指出,餵食抗菌基因改造玉米的豬都有生育的問題,無法受孕,經改餵傳統玉米後,才又恢復生機。這都是由於噴灑嘉磷賽農藥,使得植物含高濃度的鐮胞菌惹的禍。

《基因改造作物對經濟與倫理的困擾》

基因改造的作物不僅危害人體、污染環境,它對社會經濟與倫理亦造成極大的困擾與威脅。作者分五方面來說明:

1.農作物工業化與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已顯現,且加速惡化。過去十多年來農業走向了工業化,農田大量種植經過改良的高生產量、抗病蟲害的「混種」作物以增加作物的收穫量。根據實際的經驗,交配過的種籽面臨兩大問題,一是其長成的作物需要施用更多的農藥與灌溉;另一是它的繁殖情形並不理想,繁殖後長成的作物生產量很差。

2.生技公司與美國農民簽約,約定農民每年向公司購買基因改造的種籽,期待收成好,市場的接受度高。然而,根據美國玉米農民協會(the American Corn Growers Association)的報告,在1997-98年間,美國玉米銷售到歐洲約為2百萬噸,1998-99年降為137,000噸;大豆也從1998年的11百萬噸降為1999年的6百萬噸。美國農民在1998-2003年間玉米外銷歐洲的產值至少減少美金8億以上,大豆減少更多。市場的不確定性,讓美國農民無所是從。

3.對生技公司來說,擁有製造生物組織的專利權是它們長期獲利的最佳保障。因此研究人員努力“發現”(找出基因的排序)或“發明”(改變基因)。這樣它們可向農夫收取“技術費”,准許農夫種植基改作物;也可向科學家收取“執照費”,准許科學家研究它們所發明的生物體。製造生物體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也許基因改造的作物爭議性較小,但是基因改造動物、器官或人類可以嗎?科學家已開始面對一個新產業,即是將基因改造的器官移植給人類,來改進人類的“基因缺陷”;如此一來,人類的優生學將淪為科技的商業行為,對傳統倫理的衝擊很大。

4.生技公司視種籽的專利為它們的智慧財產權,使得農夫傳統保存優良種籽或交換適當種籽的習慣被迫改變,農民必須購買種籽對他們來說是一大負擔。

5.生技公司找到基因的排序而申請專利,此行為只不過是現代版的“生物盜版”行為,因為它們將原來屬於大自然,屬於農夫的東西假借研究與進步之名據為己有,販售以圖利。此外,生技公司為保障其利益而研發的“終結”(Terminator)科技一直爭議不斷。“終結”科技名為科技保護制度,讓經過基因改造的種籽沒有繁殖的能力,因此農民必須持續購買生技公司的種籽。1999 年,由於全球農民抗議不斷,生技大廠孟山托才承諾不再將此科技商業化。

《基因改造食品的規範》

世界各國對基因改造食品的規範各有不同。美國視基因改造食品與一般食品無異,既不需經過安全測試,也不需特別標示即可上架出售。聯合國的食品與農業組織則於20003月呼籲世界各國,在基因改造食品對人類與環境的危害未明朗前,必須採取預防措施。

歐盟各國在基改作物的預防方面打前鋒。19996月,歐盟各國的環境部長宣布暫緩通過新的基改食品上市,直到通過進一步的安全測試為止。而歐盟自19984月以來尚未核准新的基改食品。20011月,歐盟要求凡添加超過1%的基因改造大豆或玉米的食品都需有所標示。看來歐盟已建立一套基因改造食品的審核標示系統。至於其他國家則作法不同,台灣與日、韓、澳洲等國皆要求基改食品要標示才能上架出售;丹麥、芬蘭、瑞典、希臘等國則採取禁止或延後的措施。

基因改造作物的花粉污染附近農田,及基改作物抗藥性強的問題令美國環保署非常頭痛。它規定農民種植基因改造玉米時,必須保留20-25%的農地,種植非基改玉米,以做為緩衝區;種植基改棉花的農田則需保留4-20%來種植非基改棉花。但是,這種電腦算出來的理論並不適合現場實地操作;況且,農民的配合意願不高。根據2003年美國農業部的一項調查發現,在美國十大主要農業州中,有20%的農田根本沒做緩衝的措施,美國環保署對此無法強制要求,只能束手無策。

《結論》

食物關係著人體的健康。我們目前所食用的動、植物是人類的祖先經過數千年的試驗而證明對人體無害,這些知識是祖先留下來的珍貴資產。然而隨著基因科技的進步,人類面臨了空前的挑戰。雖然基因改造作物希望達到抗病菌、產量多、品質好等目標,但是它的成分不精確,甚至會產生病變。食品是否含有產生過敏的成分需要經由長期的測試才能知道。基因改造食品未經安全測試便上架出售,進入消費者的廚房、餐廳,實令人擔心。

一般消費大眾無法經由食品的標示中獲得充分正確的資訊,往往吃入有害的食品而不自知。本書提供採購食品的自衛指南,除了告訴讀者基因改造作物的不可靠與危害外,並勸導讀者購買傳統、有機食品等,以遠離基因改造食品的危害。為了維護人類的健康,作者呼籲大家要嚴格督促政府與生技公司,拒絕做生技公司新產品的白老鼠,在基改產品絕對安全之前,消費者要做出正確的選擇,對基因改造食品SAY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