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93期
94期
95期
96期
97期
98期
99期
100期
101期
102期
103期
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102期

文化創造羣—─五千萬人如何改變全世界

文化創造群

 

蕭如珀

書        名:The Cultural Creatives

作         者:Paul H. Ray & Sherry Ruth Anderson

出  版  者:Three Rivers Press

出版時間:2000

「文化創造羣」是作者保羅•瑞在1990年代初期所 創造的新名詞。保羅在與美國生活公司〈American LIVES, Ins.〉長達13年的研究中,發現美國有一羣 次文化團體逐漸成形,它在不知不覺中取代了美國傳統的文化價值與世界觀,漸漸成為現代文化的主流之一。

自從1960年代以來,美國約有26%〈約5千萬〉的成年人在其生活型態、價值觀與世界觀方面作了顯著的改變。這一羣樂觀、富創造力的美國人不僅改變了他們自己的生活,更影響了整個社會。在此革新、創新的過程中,他們為21世紀的美國開創了不同於以往的新文化。作者於是稱他們為「文化創造羣」,並於此書中敘述他們成長、改變的故事。

《文化創造羣》共分三大章:第一章說明文化創造羣和美國其他兩大文化羣之間的差異;第二章敘述文化創造羣的個人故事;第三章描述文化創造羣所創造出來的未來新世界,一個比目前的文化更理想的新文化。作者保羅•瑞是一位宏觀社會學家,畢業於美國耶魯與密西根大學,目前是美國生活公司─專門研究、調查美國生活型態與價值的一家公司─的執行副總裁;雪莉•如斯•安得森是名心理學家,曾任多倫多大學的副教授與克拉克精神病理機構的心理研究主任,目前從事心理學方面的寫作。

何謂文化創造羣

文化創造羣是一羣言行與信仰合一的美國人。他們身處在知識爆炸與廣告滿天飛的世紀,選擇相信自己的親身體驗,從中判斷資訊的真實性與重要性;他們不相信經過操作而失真的看法,更對誇大不實,毫無意義的廣告深具反感。

文化創造羣所最心儀的學習過程是如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所稱的「全程參與」〈whole process〉。在此過程中,他們可以體驗豐富、深度、富知識性的知性之旅。文化創造羣認同一位早期的文化創造教育家珍•休士頓〈Jean Houston〉的看法,認為世界太複雜,不能只從單一的分析層面來思考,而必須身體全方位的去體驗,把自己視為大自然的一部份去探討。

由於對大自然深切的體認,文化創造羣不吝於投入金錢、時間與心力來執行。有名的「神聖叢林」方案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為了成立土地信託以保存加州赫伯特鎮的巨大古紅木林,有600位美國婦女每季捐獻美金10-500元長達5年,希望藉此能為後代保存自然資源,也希望能因此拋磚引玉而保存更多的寶貴資源。

相較於其他美國文化羣來說,文化創造羣較富理想性,樂於助人,其中約有75%擔任義工。除了親身的體驗外,文化創造羣更希望能將他們的理念付諸行動,其中最富戲劇性的例子當屬全球最大的商用地毯製造商Interface的總裁瑞•安德森〈Ray Anderson〉了。

為了準備公司環保願景的演說,安德森首次閱讀了保羅•霍肯〈Paul Hawken〉有名的著作《商業生態》〈The Ecology of Commerce〉。他說讀此書對他猶如利劍穿心。讀完一半後,他已迫切地知道該如何做,而他所準備的演說也已遠遠超越政府的環保法令規範。

為了希望在20年內能讓他的公司永續經營,不耗用地球的資源,也不會對地球生態造成傷害,安德森針對他旗下的110個國家的分公司進行全面性的重新設計,大手筆投資廢棄物減量的設施,重新思考營運的策略,並以公司成功的經驗幫助其他的公司轉變經營的模式。1998年起,他開始為地球的生態而四處演講,往往一年超過百場,說明企業是破壞地球的元兇,而也惟有企業才能拯救地球。

此外,暴力、男女平權、托嬰制度、性侵害等亦都是文化創造羣,尤其是女性羣所關心的問題。因此根據統計,文化創造羣的男女比例為46。女性文化創造羣為婦女爭取權益者不在少數。例如翠西•蓋里〈Tracy Gary〉在她50歲時成立了7個小型的非營利事業機構,以收容無助的婦女。1978年,她還成立了第一個地方性的婦女基金會,幫助婦女就業。

文化創造羣的共同特點在於他們皆關心地球的生態,但投入的程度有別,因而可分為核心份子與綠色文化創造羣。核心份子的理念堅定,行動積極,成員包括環保專家、藝術家,作家、心理治療師、女權運動者等,是引領社會,改變世人觀點的積極份子。根據作者的統計,核心與綠色成員約各佔一半,綠色稍多些,男女之比亦各約為4753

美國的文化羣

雖然文化創造羣在最近一、二十年來已蔚為美國的一個大文化羣,但是一般民眾皆認為美國只有兩大文化羣:傳統文化羣和現代文化羣。從字面上的籠統二分法可以簡單將之分為城市與鄉村、現代物質化與保守社會型態、大膽改變與保持傳統的兩大文化羣。一般來說,傳統文化羣包括北方的工會成員、南方的種族分離主義份子、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派、以及天主教派等,現代文化羣則涵蓋了各階層與各種職業。

現代文化羣約佔美國總人口的一半,是目前美國文化的主流。一般大眾所接受的標準,與生活的法令規章都為他們所訂定,因此他們看不見其他的文化。現代文化羣的組成份子男多於女,和文化創造羣有些不同。1995年時,他們中間家庭的平均年收入為美金42,500元。

現代文化羣最大的特色是經濟主導著他們的生活,而他們所深信的科技經濟也正塑造著全球的經濟面貌,所以他們稱得上是走在時代尖端的一羣人。「現代」對他們來說代表著「好、進步、有型、有競爭力」,他們和傳統文化羣常為「過去」與「現代」的價值而意見相左。

現代文化羣所擁抱的價值有許多是所有的美國人所認同的,如誠實、重視家庭與教育、相信上帝與自食其力。在他們掌權後,發明了普世的原則,包括平等、自由、正義、民主等,用以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我們都是受惠者。1960年代以來,他們不僅為人民爭取更多的自由,也為婦女爭取權益。在這之上,文化創造羣則是更進一步的劍及履及。

1999年,傳統文化羣約佔美國總人口的24.5%〈或48百萬成年人〉,他們的文化保守,例如:

1.  男人掌控家庭生活,

2. 「女性主義」是斥責人的壞話,

3.男女有別,需各守本位,

4.每個人都屬於家庭、教堂與社區,

5. 人們要堅守他們的宗教傳統,

6. 要維持傳統的生活方式,

7.「性」要規範,反對墮胎,

8.服兵役是光榮的。

大部分的傳統文化羣抗拒社會快速的變遷,反對不確定的社會型態。人口統計顯示,他們的年紀較大、收入較少、受的教育也較低。1995年時,他們中間家庭的平均年收入為美金23,750元,部分原因是這其中包括了很多退休人員。老一輩的傳統文化羣過世後,年輕的傳統文化羣遞補不成比例,所以人口逐年遞減,在二次大戰期間,約有50%的美國人屬於傳統文化羣,現在只剩不到25%

 在美國,傳統文化羣和現代文化羣分屬兩個世界。它們之間常因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引發文化戰爭,水火不容。在此21世紀初,文化創造羣可代表第三類型的文化,這個源自兩大既有文化羣的新文化羣有機會跨越兩大文化羣的鴻溝,成為彌補文化戰爭傷痛的新文化羣。

成為文化創造羣的一份子

對成長於兩大主流文化的美國人來說,要摒棄從小熟悉的主流價值,跳脫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自己摸索、體驗、創造,最後接受新的文化價值與世界觀並非易事。這個過程並非瞬間的改變,而是個人生活經驗的累積,直到有一天發現自己質疑生命的意義時,就是改變的時候了。

文化創造羣的成員幾乎都經過對主流價值存疑與自我摸索的日子。史丹佛大學的電機教授威力士•哈門〈Willis Harman〉即是一個早期明顯的例子。威力士在史丹佛大學任教20年後,於1954年初參加一門成長課程,體認到心靈財富與快樂,從此改變了他往後的人生。

威力士於是放棄了工程師的職位,轉任史丹佛研究機構的研究員,幫助政府與企業制訂政策。他於60歲時接受太空人愛德格•米契爾〈Edgar Mitchell〉的邀請,共同創立「知性科學院」,擔任第一屆院長,專門研究人的潛力,拓展知識領域,以創造地球的福祉。威力士晚年努力尋求著生命的意義與人生的真諦,是探討心靈成長的先驅者之一。

由威力士•哈門的例子,我們可知文化創造羣必須為自己建造一嶄新的人生途徑。在此旅途中,他們也許會遭遇孤獨與恐懼,也許會察覺他們遠離朋友而去,也許找不到共同商量的對象,或也許不敢找人確認自己的改變。面對著未知的人生,它們往往需要勇敢地往前邁進,直到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其次,文化創造羣質疑主流價值所帶給生活的空虛與沮喪。因此,他們必須放下物質的慾望以及對權力與財富的追求,轉而尋求精神層面的滿足。傳統生活鼓勵競爭,追求成功。然而,競爭往往導致緊張、失和、焦慮甚至崩潰。惟有尋求真正的自我,永保生活的熱情,才能在生活中得到真正的快樂。這是許多文化創造羣在參加人生講座後對「生活目的」看法的改變。

 由於不斷地經過摸索、追求與改變,文化創造羣勇於追求知識,不隨波逐流,常自我調整而做出適當的判斷。他們的遠光也因此放遠,關心周遭的人際互動,更關心大自然的生態。由於改變世俗對成功的看法,尋求心靈的快樂,所以不以征服自然為目的,反而認為人類是大自然的一份子,與大自然更能和諧共存。

創造新文化

21世紀是一個嶄新的世紀,人類面臨地球永續的挑戰,更面臨現代物質生活所帶給精神與心靈方面的空虛感。雖然這些問題存在已久,但西方世界直到最近才願意正視它的嚴重性。其中文化創造羣選擇以心靈成長與追求社會正義來面對,其影響力日增。

經濟成長是現代文化羣評估社會進步的指標。然而,成長對地球所造成的破壞遠超過人類所能控制。1989年,瑞典的科學家,也是癌症專家卡爾•漢里克•羅伯特〈Karl-Henrik Robert〉有鑑於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發起「自然步驟」〈The Natural Step〉,強調人們應全面性的來思考地球的問題。他向科學界的同事發出問卷調查,並說服瑞典的企業界與社區的領導人共同研商地球的永續發展。很意外,也很順利地很快就有了永續四原則的共識:

1.取自地球的礦物與化石燃料一定要回收,否則應將自然資源的使用量減少至零。

2.對人為製造,長期存在的「非自然」物質亦應如此。

3. 止對自然的破壞,包括對漁場、森林的破壞、或污染、或沙漠化、或物種消失等。

4.要達成以上三原則必須

a. 更有效地使用地球的資源,

b. 更公平地使用地球的資源。

「自然步驟」的精髓在於它堅持每一廢棄物都應是其他過程的「食物」,而惟有企業才能達此目標。所以它不反商,這與其他的環保團體不同。這個進步的理念已成功地推展到世界各工業國家。它不僅挑戰既有的「成長」文化,對標榜「促進消費,創造繁榮」的現代文化羣更是當頭棒喝。

隨著文化創造羣能見度的逐漸升高,他們的理念與生活方式已越來越受重視。在此新舊文化交替的世紀,如何建立起理想的新文化,一個以地球生態為優先考量,全人類平等共享的新文化呢?在地球這個生命網中,人類是其中一根堅韌的線。如何與萬物共存共榮,則有賴所有文化羣的共同努力。文化創造羣已踏出了健康的第一步。其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將逐漸得到世人的認同,進而改變全世界。此書的調查與探討深具催化作用,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