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105期
106期
107期
108期
109期
110期
111期
112期
113期
114期
115期
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108期

綠辭典

綠辭典
 

曾靜芳編譯

 

凍原 (tundra)

大部分介於極冰及北緯60˚之間的無樹區域,其範圍涵蓋加拿大、阿拉斯加、西伯利亞、和斯堪地那維亞的北部地區。凍原的特徵是冬季既長又冷,每年有六至十個月的月平均溫度低於-10℃,而-30℃的低溫亦非罕見。為期甚短的夏季其月平均溫度仍在10℃以下。以雪為主的降水量每年約為250-300 mm。乾旱、冬季的極端低溫、幾乎不曾間斷的冷風、以及距離地面往往僅有數公分的永凍層是限制樹木在此區域內生長的主要因素。常見的植物群包括蘚類、地衣、蘆葦、和莎草,偶而有開花的草本植物混雜其間。凍原的南部則有矮小的木本植物和落葉灌木。夏季因白天甚長,植物能快速成長,因此能養活大量的昆蟲、候鳥、以及馴鹿等草食性動物。

凍原的生物群系極為脆弱。若過分獵捕大型草食性動物,則會導致肉食性動物的大幅減少以及植物的無節制成長。超越適當限度的保育則可能引起草食性動物的急速增加,從而造成嚴重的過度放牧問題。石油探勘及其它人類活動亦已對目前地球上僅存的這塊原野地區產生威脅。

濁流 (turbidity current)

在地震之後或河水氾濫時沿著大陸斜坡、海底峽谷或傾斜的湖底往下流動的水與沉積物的混合體。巨大的濁流可能破壞海底電纜和防波堤。

2,4-D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的商標(2,4-二氯苯氧乙酸)。2,4-D是1942年首先在美國開發成功的一種由合成有機化合物組成的激素除草劑。它具有類似植物生長素的特性,可在施用後一星期內使耕地上的闊葉雜草過度生長,並進而使其生長調節系統崩潰。目前已開發的2,4-D計有二百多種。其中有些種類適於一般應用,有些則可針對特定植物施用。2,4-D有許多優點:生產成本低,施用簡單安全,可生物分解,施用後的有效時間通常不超過二十八天,對人類及動物幾乎均無毒害。

2,4,5-T

2,4,5-tr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2,4,5-三氯苯氧乙酸)的商標。2,4,5-T於1942年開發成功。它具有類似植物生長素的特性,且甚易自土壤的表層淋溶,因此是深根性的雜草和灌木的有效控制劑。2,4,5-T在施用後數星期內即會消失,不會在土壤中殘存。但小老鼠實驗顯示,它可能引致畸形胎兒。因此美國政府自1969年開始禁止對食用作物施用2,4,5-T。

地下排水系統 (underground drainage)

通常存在於石灰岩或白堊地質之下的地下河川系統。

UNESCO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的頭字語。UNESCO 1945年創立,其宗旨在於透過科技文化交流及教育改善來減低國際緊張情勢。它於1960年代晚期發起「人與生物圈計畫」,專注於環境變遷的長期科學研究與監測,藉以偵測累積性的小幅環境變化。

無鉛汽油 (unleaded gasoline)

不含四乙鉛(tetraethyl lead)的汽油。四乙鉛是一種抗震添加劑,可提升汽油的性能,因此美國於1920年代開始使用含四乙鉛的汽油(簡稱含鉛汽油)。嗣後的毒理學研究顯示鉛對人體可能產生健康危害,美國乃於1973年決定逐漸以不含鉛的抗震添加劑取代四乙鉛,並自1996年開始全面禁止一般車輛使用含鉛汽油。目前大多數國家亦已改用無鉛汽油。

高層大氣 (upper atmosphere)

位於平流層上方的大氣層。它涵蓋中氣層(mesosphere,位於距地面約 50-80 公里之間),增溫層(thermosphere,位於中氣層之上方,其上緣距地面約500 1,000公里),以及外氣層(exosphere,位於增溫層之上方,其上緣距地面約10,000公里)。

都市氣候 (urban climate)

出現於都會區的微氣候,其主要特徵包括熱島(heat island)效應、空氣污染、以及因都市景觀地形引起的局部風、濕度、與降水的型態變化。熱島效應是指都會區的平均氣溫高於其郊區平均氣溫的現象。在炎熱的夏天,都會區與郊區的氣溫差異可能達到2-6℃。其主要肇因是都會區使用的水泥、瀝青等建物材料的熱性不同於郊區,而且都會區亦普遍缺乏具有調節氣溫功能的植被和水域。

生態系 (urban ecosystem)

將一個都市比擬為一活有機體的社會生態學觀念。這個觀念最早由社會生態學的芝加哥學派提出。根據這個觀念,都市環境不但對所有居住於其內的人們提供住家、就業、經商、購物、進修、娛樂、休閒、醫療、交通等維生所需的設施與機會,而且其發展過程與有機體的發展過程極為類似。一個有機體必須攝取食物和能量,並必須排出廢物。同樣地,一個都市亦必須仰賴物質和能量的輸入來維持其居民的生活,它也會產生必須處置的廢棄物。若管理不善,則一個都市環境將會變得很不健康,最後成為廢墟。

本文資料一部分係根據:

Jones, G., Robertson, A., Forbes, J., Hollier, G., 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Ltd.,New York, N. Y.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