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105期
106期
107期
108期
109期
110期
111期
112期
113期
114期
115期
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113期

「新起點」之闡釋

新起點之闡釋

   

林佳谷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一、前言

美國加州威瑪研究所(Weimar Institute, CA, U.S.A.),一群基督臨安息日會(Seven-Day Adventist Church)的醫護人員在1978年提出了‘NEWSTART’(中譯:新起點)的八大自然養生原則:Nutrition(營養)、Exercise(運動)、Water(水)、Sunshine(陽光)、Temperance(節制)、Air(空氣)、Rest(休息)與Trust(信靠、信心、信仰),向美國與世界各地努力推廣,以作為對上帝與人民的服務。報告指出,經過18-21天的實踐,對今日之生活型態不當所引起之慢性病有顯著效果。

為革除國民健康生活陋習,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本人提倡「鼎的哲學」,詳見「林氏自然醫學理論架構圖」,在預防醫學、環境科學與心性學三大學門的教育革新下,期能在「適應與自在」的精進中,達到天、地、人三位一體,性、心、身三元合一,與生命、生活、生態三「生」有幸。雖然也有平易近人的「三àà五」口號,即綠生活(三字)à百齡壯年(四字)à醫院無病房(五字),但都是階段性的指標,尚欠實踐的細節。於是每次在介紹過「鼎的哲學」後,總要借用「新起點」的八項目,作細項說明。今擬以我個人在衛生學、環境科學、醫學上的認知與生活的體驗,作一番深入廣義的闡釋。希望從不同角度的論述說法,更有助「新起點」的宏揚。   

二、百齡壯年的真諦

在進入新起點八綱論述前,我們必須對今日致力於「百齡壯年」的全民運動,有幾點觀念釐清:

1.百齡壯年是指能活到百歲的年齡,仍有壯年人的身、心。這時請特別注意,「齡」是由健康的牙齒來發號施令,所以也請注意牙齒衛生。

2. 今日百齡壯年的達成,是不假人為的生物科技,比如換肢體、器官來達成,祇不過是循自然道,注重養生而已。我們知道:成、住、壞、空/成、住、異、滅/生、老、病、死,乃自然運行之道,所以長生不老是不存在的幻想,但我們卻可藉由好的生活習慣,來減免存活時的病痛(dysfunctional life,官能缺陷的生活,或 medicated survival,藉由藥物與醫療器材苟延殘喘),更進而延長壽命。俗云:「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多讀書」,今日更要強調:「好命、好運,不如有好的生活習慣。」(林氏)。以上思維與晉朝養生家葛洪所言一致:「壽命在我。……夫求長生,修至道,決在於志。……養生以不傷為本。」(《抱樸子》),兩者皆強調生活型態的重要,難怪今日日本人把許多慢性病以「生活習慣病」名之。

3.命運 vs. 運命;保健 vs. 健保

命」(destiny),自己前世所種善惡業決定了今世的人生際遇(predetermined lot)。「運」(luck),今生的機會(one’s fortune),是緣。當兩字合併時依排列先後順序不同,意境大異其趣:

命運」,指一切成敗任由命之運轉,天命是定數;「運命」,乃命操之在我,縱使有命之先天注定性,但縮小人生波浪振幅大小的感受,並以隨順心態接受之。所以「運命」是改變生活型態的動力。這也說明「健康是權益,保健是義務」的認知下,更應強調保健(health promotion)而不是健保(health insurance)。

4.中庸之道是健康的上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物物相關,生物反彈」,這是易學與生態學之基本法則,所以太過執著於某種「善行」,若未能拿捏於中道,都可能偏執,甚至「執中」都不是盡善,所以「多喝水」、「多運動」、「抗氧化物」掛帥、「老年安養社區」等遣詞用字與實踐要小心,太過則不美,應以自然而然的中道來過活。

5.「雖有遲速,相去曾幾何時」,從80歲邁向100歲,百歲與神木、大山、浩瀚宇宙相比,實微不足道。今日之努力祇是認為人身難得,出生為人是一件難得的招待,為了享樂人生,如文藝復興的理念;或為了服務人群,如歌德《浮世德》的境界,我們都要有足夠的時間—長壽,才能賞玩浮生世界,才能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習與服務。

三、台灣時下的生活型態問題

加拿大衛生與福利部長Marc Lalonde於1974年提出「加拿大人健康的新展望」(“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Canadians, a working document, April, 1974, Ottawa”)報告,擬找出加國人不健康的原因,並探究其解決的方向,結果發現致病原因:環境因素佔百分之二十,生物遺傳因素佔百分之二十,醫療設施佔百分之十,生活型態佔百分之五十。所以改善生活型態乃當務之急。

世界各國因其發展階段的不同,所面臨的健康問題各異,比如就全球論,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年所提出的「降低風險,促進健康生活」(Reducing Risks, Promoting Healthy Life, Oct. 30, 2002, WHO)報告中指出,全球今日的前十大健康危害因素有:體重不足(吃不飽、餓死)、不安全的性行為(如AIDS)、高血壓、抽菸、酗酒、水的衛生、缺鐵、室內煙塵(燃料、燃燒)、高膽固醇、肥胖症。

台灣今日是已開發國家,國民生產毛額GNP約13,000美元,國民每人每天攝取的熱量與蛋白質在過去四、五十年間快速增加,今約3000大卡與90公克。雖然我們也走過了農村、客廳當工廠的克難時代,但經濟起飛後,人性健忘,忽略歷史的人性,特別是新一代,以及在無可避免的時代潮流下,有意、無意中我們正生活於不當的生活型態中,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五點:久坐少動(sedentary)、室內生活(indoors)、飲食(diet)、肥胖(obesity)、壓力大(stresses)、與恣意浪費(profligacy)等,在所謂‘progress’(進步)的美名下,在西方科技輸入的同時,我們也分享了西方式的疾病型態,當有一天家與醫院分不清的時候(a time may come when it will be har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home and hospital),正是我們的大悲哀,這也是「醫院無病房」口號下的深意。(Time, June 7, 2004)

四、新起點之八綱論述

萬物,包括人類,皆來自土、水、火、風四大之臨時假合,在因緣下,隨緣起緣滅而有生死。土(lithosphere,岩石圈),代表長養萬物的大地,提供物種與「營養」;水圈(hydrosphere)提供了飲與用的「水」;大氣圈(atmosphere)提供了光合—呼吸作用的「空氣」;火球的「陽光」催化了生命的誕生。 動與靜是一種天地或陰陽的作用表現,故「運動」與「休息」二者在人生中不可偏廢。人之大患在於貪慾,「節制」可以戒慳貪;信為道源功德母,正確的「信心、信仰或信靠」才能生出力量,克服困難,帶來身心健康。

「新起點」涵蓋了生態圈(biosphere)之「四大」、道之「動與靜」、與心性調適之「遣慾與信力」。以下就NEWSTART八項目分別論述:

1.Nutrition  營養

「廚房通藥房」應是談營養這個議題的最高境界。由於主中饋這位家中營養師,透過正確時鮮材料的選擇與炊煮,並適時地變化,全家大小吃得開心,吃出健康,並“keeps the doctor away”(免找醫生)。更有甚者,與「家人共聚晚餐」或「母親(或太太)的愛心便當」,更有助人格的成長與家庭的和諧。有研究指出,日本青少年暴力事件與三餐外食大有關係。(Ref:《讓孩子吃出生機》)

‘Nutrition’乙字源自‘nuture’,除了食物的「滋養」外,更有人格的「養育與教育」之意,所以平日「吃得安全,吃出健康」的認知外,更應加上「吃出人格」乙項。在填飽肚子à生化學的營養探討à美食的品味等三境界的提昇中,我們可以看出吃這一回事是包括肉體與心靈。

第三世界因吃不飽而有紅嬰症(Kwashiorkor)與消瘦衰弱症(Marasmus)等一億七千萬體重不足的小孩,每年有三百萬人死於吃不飽與營養不足。然而富裕的國家超過十億人體重過重(overweight),其中三百萬人屬於臨床上的肥胖症(clinically obese),單是北美(22萬人)與歐洲(32萬人)合併每年就有五十多萬人死於與肥胖症有關的疾病,其病理乃來自於代謝機能失調(metabolic disorder)、高血壓、不理想的膽固醇、血糖耐受力差(glucose intolerance)、高尿酸等,是冠心病、中風、糖尿病與許多種癌症的原因。(WHO Report, 2002)。今日台灣的十大死亡原因,亦頗類似。

年初在飲食營養上有三件大事,與傳統地中海金字塔型飲食方式有關:其一是前美國健康飲食權威,是減肥專家阿金博士(Dr. Robert Atkins),生前否定55∼60%之碳水化合物飲食法,極力提倡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取,以肉類乳酪等高脂食物取代穀類,作為身體的建材與燃料,認為可在短時間內減肥。熟知在去年他因跌跤死亡後(72歲),生前資料曝光,顯示其非常不健康的體重(117公斤)與健檢資料(高血壓、心臟病及BMI屬於過胖等級)。事實上,其減肥法也非常有爭議性,因為在沒有醣類存在的燃燒下,身體極易產生酮體(ketone bodies)、酸中毒(acidosis)、與厭食症(bulimia)等的致命後遺症。[1]其二是養生大師焦金堂先生,建議七層浮屠的飲食模式,即地中海式應多加菇類與海帶類食品。(焦金堂.《吃出健康與長壽》)顯然這與長壽民族,日本人的傳統飲食法有類似之處。其三是自然健康大師洪博銘先生之「全米(糙米)壓碎機」的研發成功,以確保米粒中之胚芽在不被破壞下而全米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蒸熟,此研發成就配合台中縣大甲鎮之「稻米產業文化館」,奠定「全民一起吃全米」運動的契機。

快速轉型(rapid transit)的世代,我們的營養問題也跟著快速的轉型(nutritional transition),大型食品工業與跨國連鎖速食業的特色:高脂肪、高熱量、高鹽分、包裝大型化、重口味以及鼓勵吃到飽的‘buffet’,結果我們全球人口也有了風險轉型(risk transition)。在營養上的新風險,包括:維他命、鐵質、蔬果纖維等的不足,經常是抗氧化劑的不足,血糖、尿酸、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偏離正常值大,危險年齡層下降。

物營養原本是正面性地提供能量並修補生物體,遺憾的是在天然或人為、有意或無意中我們同時吃進了許多有害污染物,包括生物性與化學性,而這些有害成份又常因食物鏈之生物蓄積、放大作用(bio-accumulation/bio-magnification)而提高濃度。回顧環境毒物學,重金屬(如鉛、鎘、汞等)、農藥(如有機氯、磷、氮化合物)、有機多氯化合物(如多氯聯苯、戴奧辛等)、病毒(禽流感avian flu、豬口蹄疫FMD)、變性蛋白‘prion’(狂牛症B.S.E. or nv-CJD)與食品添加劑(food additives,包括抗生素等),造成菜市場與廚房的恐慌,因為水、米、油、蔬、果、魚、肉等食用品皆可能有毒性殘留,連最神聖的母乳哺育,也讓人躊躇。以上是否應驗了「食五穀者死」的古諺,我們是否該學習仙人之餐風飲露,不食人間煙火?

別於環境汙染下的毒物學問題,在正當管道運作下的無知、無奈、或難以防範之過,如食品添加劑中之甘味劑saccharin、紅色素三號、火腿香腸中的硝基(nitrite)、保險套中之亞硝基胺(N-nitrosamine)、燒烤肉類產品之多環芳香族化合物(PAHs)、雜環胺(heterocyclic amines)等與不勝枚舉之環境荷爾蒙(environmental hormones or exogenous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or endocrine disruptor,簡稱ED),又如精白的糖、鹽與刻意添加的碘鹽,都有其再檢討的必要。

云:今天富裕的社會,不是餓死而是吃過頭而死。由於今天久坐少動的生活型態,我們的食量不但要從傳統的八分飽減到七分飽外,更應體會「養」字的含義,即「善養者,半食也」。有動物實驗,飽食與半飽的鼠、猴、果蠅等兩相對照組,結果:飽食組的動物較為老化,甚至影響生育力。所以「飢食(少食)走入健康」(‘Starve your way to health’)已成為新時尚,今天日本昂貴的養生旅行,旅館所提供的盛餐竟是礦泉水與一點點的清淡食物,如豆類(MAME)、芝麻(GOMA)、海菜(WACAME)、野菜(YASAI)、魚類(SAKANA)、香菇(SHIITAKE)、薯類(IMO);取各項之字首則成MAGOWAYASASHII(孫は優しい),即「孫子乖」。由於進食這類以平假名命名的傳統食物,孫子活潑健康不生病,當然是乖孫子。

家與中醫的養生(自家)三寶「精àà神」,曰:「足不思飢,在不思眠」,意謂著善養生者,不輕易浪費能量(energy saving是也)。凡夫由下而上拼命進食(指精之補充)與進補(指氣之補足),然而智者卻能做到由上而下的節流,不浪費體力(電力),隨時保持「神在」與「氣足」,終能不食或少食,不眠或少眠。事實上,食物能量進食的同時,也是要消耗體力的(熱力學第一法則),「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必須花費能量,才能得到能量。」(to spend energy to get energy)。

生素與其他健康養生的補充品(Vitamins and supplement)也是個熱門議題。20世紀初期的維他命觀念是維持一個最少的需要量(minimum dose),所以也就有了每日最低建議值RDA(Recommended Daily Allowance)的劑量,經過近半世紀的使用經驗與研究,今日維他命之認知更從基本維生量變成大劑量之治療藥物,比如原先Vit C之抗壞血病(antiscurvy)與Vit E之抗不孕症(tocopherol原意是助孕素),今變成抗氧化藥(antioxidants),維他命C、維他命E、β-carotene外,CoQ10、ALA與Isoflavanoids等是今日抗氧化之要角;B群中之B6(pyridoxine)、B9(folic acid)、與B12(cobalamin)成了對抗高半胱胺酸(homocystein)之心血管保護藥劑。從1996年開始,美國立法強制添加B6於麵粉等穀物產品,以預防先天性脊椎神經病變(spinal bifida)之畸型兒發生。台灣迄今尚未有麵粉、穀物類等添加葉酸之相關規定,值得探討。

生不老(forever young)的渴望、性能力的維持與強化、或健美身材的雕塑,在1990年代後成為藥品與健康食品的熱門議題。比如褪黑激素(melatonin)、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女性更年期賀爾蒙代替療法的補充製劑(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男性睪固酮(testosterone)。但這些都有過與不及的副作用。另外,紅葡萄酒、葡萄皮、葡萄籽、葡萄籽油(含isoflavonoids等抗氧化劑)、茄紅素(lycopene)等也被炒得火熱。食品來自個人出生的地方,符合時令且新鮮的條件最重要,這時對於我們飲食中佔最大宗的米飯,「全民吃全質能的全米(糙米)」應是探討營養乙節最重要的議題。韓國人的飲食習慣為必吃大米飯、少油、少肉、多泡菜、晚餐少食等,是韓國少胖哥胖妹,以及避免感染SARS(2003)的可能原因。

化肥、農藥與環境污染的壓力下,人們開始追求純淨、自然的種植與飲食生活,於是有機、生機等健康作物與食品成了一股清流。首先須將有機與生機定義釐清。在休耕三年後,不再使用合成化肥與合成農藥的土地長出者,定義為有機種植(organically grown);而生機(lively grown)是指在沒有人為干預下之飛禽走獸、魚類與野生葉菜蔬果,有生機盎然之生命力者。在此請注意,生機與生食無關,吃沙拉並不代表生機飲食。今日,雖有有心人士從事於種植、養殖與物流有機產品的工作,也有公信力單位之給認證與貼標籤等,但遺憾的是仍有魚目混珠令消費者失望之膺品產生。所以說談自然醫學,講究有機生機飲食者,應從「誠意正心」做起,因為實驗室的稽察化驗總無法究竟。

轉殖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簡稱G.M. Foods)是食物革命的最新挑戰。在無法增加固定農牧面積的壓力下,乃冀求單位面積下有更大的產值與更高的營養價值,甚至有免疫抗病效果,又可減少農藥的使用。少數跨國大公司如Monsanto,更挾W.T.O.之威勢橫掃世界穀物市場,今日美國的黃豆與玉米,已經超過50%以上屬G.M. Foods,消費者想喝一杯純種的豆漿或吃ㄧ口non-G.M. Food之乳酪蛋肉品都相當困難。

從飲食中可以看出文化,二至三坪的廚房與玲瓏滿目的超市,蘊藏了深厚的學問,它是科學的營養,也是藝術與人文的集粹。

健康是恆久的好習慣,不是一時的流行,值得深思。

2.Exercise 運動

「要活命就要動」,這是今日對「活動」乙詞的新闡釋,英文也有“motion for life”的相等用語。東漢名醫華佗之名言:「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其極耳,動搖則穀氣自消,血脈流通譬如戶樞,終不朽也。」......他並流傳下「五禽之戲」的體操術,以活動四肢百骸。今日久坐少動的生活型態,的確是一種「坐」以待斃的慢性自殺行為,難怪首屆世界心臟會議(9/24/2000)要提出「走路有益心臟」活動;WHO也提出「為健康而活動」的口號(4/7/2002 世界衛生節);「三、三、三」(註)口號更成為美國與台灣衛生署促進國民「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的口號。(註: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心跳至少要到達130次/分)

在鼓勵運動時,有個大前題,即不應造成運動傷害,也就是華陀所言的「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晉朝葛洪也說:「養生以不傷為本」。超越極限的英雄與運動場上的明星,其運動生涯不但短暫,也常是老來不健康的一群。

運動造成意外的同時,過度的氧化作用(aerobic oxidation)造成過多的自由基,或為了突破臨界點而使用一時具爆發力的賀爾蒙禁藥,都帶來日後的後遺症。今日,「健走養生」,與「打太極拳」等依自己的體力持續性的柔性活動,特別適合銀髮族。如果膝蓋還允許的話,野外小山踏青,每週上下山共20,000步,當可收到上山心臟按摩、下山腸胃蠕動、流汗排毒、吸芬多精(phyto-essentials)與負離子(negative ions)、享受陽光與收到每個步伐的撞擊與骨本有關的好處,每一步都有「止、止」與「每一步都是第一步」的禪示。「西看夕陽東看日,坐觀流水臥觀雲」,養身在動,養心在靜,山中小徑踏青實在是運動中的上選。

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是美國“Healthy People 2000”報告書中21個工作項目之首項,在老布希總統時代,更讓身材壯碩的「魔鬼終結者」明星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當召集人,到中小學現身說法,強調從小開始強健體魄的意義。不過在此一提的是‘Exercise’乙詞,應該有身心雙重的意義,除體適能外,我們不可忽略「心智適能」(mental fitness)。換句話說,除了四肢勤動的有氧活動(aerobics)外,也要有腦力激盪的活動(neurobics)。在老年失智、老人癡呆(the Alzheimer’s disease)日益嚴重的今日,平時藉由說話、閱讀、書寫、作畫、音樂、園藝、甚至炊煮、打牌、數錢(給紅包)、含飴弄孫等增加生活新鮮樂趣事,都可以緩和記憶體停擺或短路之早日發生。

3. Water 

人是水做的,因為成人平均含水量70%(胎兒的水含量超過90%),與地球水域面積相當,我們必須不停地補充因排泄、排汗的水份流失,單是為維持體溫與皮膚濕潤的不感蒸泄(insensible perspiration),每分鐘就有1克水份的蒸發;為了解渴、身體之消化、吸收與代謝,我們需大量的水做為搬運者(carrier),這當中更具排毒作用,所以我們每天要補充足夠的水,平均至少是八大杯,或1.5∼2.0公升(當然依個人之活動與季節而異)。

「活」字的說文解字,帶給我們諸多的啟示,對個人而言,舌頭有水才有「生」意,病重臨危前的人是舌乾唇燥;從個人放大到整個生態圈,活字更意謂著我們需要有「千口水」的水資源,眾生才能活下去,比如澎湖有四千多口井,平均每20人使用一口井。「為最後一滴水而戰」的警語(‘We are fighting for the last precious drops of water.’)正說明全球雖有那麼多的水,但扣去難以使用的海水、冰山、深層地下水、不乾淨的水後,所剩可以飲用的淡水,僅剩0.003%。台灣雖然降雨量豐沛(2500公釐/年),但河川短且陡峭,蓄水量不豐富,年年常見限水警報,在在顯示台灣用水的危機。此去若配合台灣新五年十大建設之海水淡化、地面水庫、工業園區與離島地區的海水淡化、台鹽公司的轉型(374公尺以下深層海水淡化水為主產品,鹽為副產品),再加上各產業與用戶的永續用水方法的改進,希望我們會有足夠的用水。話說,代表華夏文化的黃河,之前(1997年)每年有3∼4個月未能入海。如今(2004年3月),連黃河的源頭也都斷流了,顯然地球溫室效應與其他人為亂伐森林之惡果已呈現。

水在哲學領域地位甚高,希臘哲學家台利斯(Thales, 640?∼546 B.C.)認為水是生命起源的最重要者;老子也歌誦水之成就、忍辱、包容之節操;近代日本水結晶形狀研究家江本勝先生,更從多種訊息條件影響下的水結晶(如愛的祝福 vs. 恨怒的咒罵;抒情小夜曲 vs. 金屬打擊樂等)其晶體在顯微鏡下截然不同,即使古典樂蕭邦的離別曲,與貝多芬「快樂頌」(“Ode to Joy or An die Freude ”)相較,水的結晶形狀仍然有異,打擊樂之不成晶型,更是意料中事。既然人是水做的,含有70%的水,所以「訊息能與人類健康」已成為21世紀生命科學的重要議題。(Messages from Water)

「多喝水」、「喝好水」、「喝生水」、「喝開水」,.......簡單的喝水動作,卻留下了許多問號,前面已提及大約每人每天需有1.5∼2.0公升水的補充,不過隨個人活動而異。由於尿和汗不等於水,喝進去的水與汽車散熱器的功能略異,在尿、汗中還會帶走一些鹽份、維生素、氨基酸(如肌胺酸酐creatinine)、礦物質等,所以大量喝水的人,容易有水腫等後遺症,近日研究發現,馬拉松賽跑時,途中拼命喝水而忽略鹽分與其他養分之補充者[2],導致血中鈉鹽過低(hyponatremia,低鈉血症),使中暑與死亡率升高(U.S. News & World Report, Oct. 7, 2002)。所謂「好水」者,乃指純淨不被病原(如傷寒、霍亂、腸病毒、寄生蟲等)或有害化學物(如重金屬、有機、無機物)污染者,又水的顆粒小、溶氧高(水之溶氧為9 ppm @ 20℃, 1 atm),符合飲水標準者。為了預防水中微生物所造成的腸胃道疾病,20世紀初期(1908年)自來水廠,繼砂濾後更有漂白水或氯氣消毒,讓自來水來到家中水龍頭仍有0.2∼1.0ppm之餘氯(residual chlorine)。由於氯除了殺菌作用外,更會與水中之有機物結合,特別是水土保持不當下的腐植酸(humic acid),會形成三鹵甲烷(THMs, tri-halo-methane),不幸地,THMs是一種可疑致癌物(suspected carcinogen)。也許有人認為加熱可以趕走開水中不利健康之化學物,或許多煮沸三分鐘有助氯氣的散逸,但如果THMs類或不屬於低沸點易蒸發者,恐怕徒增THMs之合成反應而無助THMs與MX(水中加氯後另一種致癌物)的移除。自來水生飲一向被認為是進步城市的象徵之ㄧ,但是自從1993年美國威州米爾瓦基市(Milwaukee, Wisconsin)自來水廠過濾設備出問題引起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所帶來的拉肚子腹瀉事件後,美國公共衛生已改口請大家「多喝開水」。事實上,該病原蟲也不是氯氣所能殺死,今日該水廠更添加了臭氧消毒設備。今日台灣有9座水庫驗出微囊藻毒,具肝毒性,雖加氯有抑制作用,但隨著氣溫增高有回升現象,水利署呼籲自來水勿生飲,地下水不能直接喝。值得一提的生活細節有:蓄水池與水塔應定期清掃;洗牙漱口洗眼應用開水等。

足夠的水份可以避免血液之高黏稠度(viscosity)與所帶來的後遺症。高空飛行中因機艙低濕度環境(有時僅約5%)與長時間的久坐不動,加上酒與咖啡因之脫水性,是造成深部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原因。平日生活起居,要勤於喝水,不可怠惰,就是在夜晚上床前、半夜如廁後都不要忘記補充水分。

4.Sunshine  陽光

名曲中有“O Sole Mio”(我的太陽)與“You are my sunshine.”(你是我的陽光),都是歌詠太陽的偉大與陽光的可愛。

陽光來到地面除了照明的可視線(visible light, 波長400∼700 nm)外,尚有許多與生命活力有關的不可視線,如紫外線(UV-light, UVC,200∼290 nm;UVB,290∼320 nm;UVA,320∼400 nm)和紅外線(infra red,波長800∼1,000,000 nm)。電磁場之波長愈短,頻率愈高,能量愈大,所以紫外線的能量大,具有游離性、催化維他命D之合成,與殺菌的效果;相對地,紅外線與遠紅外線之波長較長,能量較小,雖不具促成化學合成的能量,但卻有提高溫度、促進氣血運行的效果。

可視線是由紅(700 nm)、橙、黃、綠、藍、靛、紫(400 nm)七色組成,其中紅、藍、綠是三原色,紅、橙、黃屬較溫暖的系列,藍、綠為同一色系,藍、靛、紫光較冷酷。雖然大道運行日月並長養萬物,但過與不及人類都會受不了,這也說明了后羿射日,將多餘的九個「金烏」射下,台灣泰雅族人將第二顆太陽射下的神話。今日雖然祇有一個太陽,但臭氧層破洞(Ozone layer depletion),已使人面臨直接健康(如白內障、皮膚癌)與間接維生系統(如食物收成)的傷害。我們人類會不會變成下一個瀕臨絕種的物種(endangered species)。

皮膚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製造維生素D2,可以預防佝僂症(rickets)。Vit D之學名calcifero,從字源(calci是calcium, fero是fery)不難看出它代表「鈣的搬運」,過去北歐人有這一方面的困擾,這也是促成牛奶加Vit D的原因(homogenized milk with vit D enriched)。不過,如果空氣污染,紅塵萬丈(SOx, NOx, O3, particulates等)影響皮膚吸收完整光譜,如墨西哥城;或人為習俗的面紗與全身的衣著,如阿拉伯地區的婦女,都有可能帶來佝僂症。

北歐日照不足地區人多憂鬱,若能到日照地區度假曬出一身古銅色的皮膚,是最大的驕傲,主旨不在健康,主要是可以向人誇示有錢與有閒,去度了假。不巧的是歐洲白種人皮膚中的黑色素(melanin)較黑人、黃種人為少,於是在UV-B(290∼320 nm)的照射下,易得皮膚癌,包括惡性黑色素瘤(melanoma)、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ncer)。若有美容沙龍利用UV-A為人做皮膚古銅色的處理,不宜嘗試,因為也有罹患皮膚癌的風險。澳洲每三個人就有一人得皮膚癌,其公共衛生對策是3S運動,即slap on(戴帽)、slip on(穿長袖衣)與slop on(塗SPF15防曬油),除外,還可多加個防紫外線的墨鏡,以防白內障(cataract)。有研究發現,緯度距離赤道愈遠者,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簡稱MS,一種自我免疫系統攻擊神經的病變)患者愈多,研究者推測,與陽光有關,因為陽光與身體Vit D合成有正比關係(U.S. News & World Report, Jan. 26, 2004)。

談自然醫學者,應了解24節氣,這種依照太陽的移動,關係農業社會耕種,是依「太陽曆」來推算,必須正視且學好「二分、四立、二至」等節與氣之意義。例如「夏至日」(國曆6月22日),太陽走到北緯23.5°(Tropics of Cancer)之後就回頭,經赤道而到南緯23.5°(Tropics of Capricorn),是「冬至日」(國曆12月22日),晝最短,夜最長,也是下一年的開始。不要祇執迷於西方星座Zodiac之論個性而已,應該做進一層東方節氣與西方Zodiac間的探討。

光線影響生物的向光性(如向日葵)與生理時鐘(如褪黑激素melatonin)(註),也帶來了白晝與夜晚的交互循環週期,稱為‘diurnal’或‘circadian’(circa是about,dies是day,約24小時之意),於是生物有了每天、每月或每年的生物韻律(biological rhythm)。當北極圈處於長夜的半年期間,女性月經不來,男性沒有性慾,多曬太陽的男女可以提高性慾。(註:人體荷爾蒙褪黑激素有日夜消長現象。在白晝陽光下,光線透過視網膜,褪黑激素分泌量少,到了夜間沒有光線刺激眼睛,褪黑激素分泌增加有助睡眠,這也是它被用作調節睡眠,特別是控制時差的輔助劑,更被認為是青春長駐(forever young)的靈丹,今日尚有存疑。)

為了活動時間的延長,需要人工照明以克服黑暗與黑夜,今日室內化、久坐、高樓大廈、電腦、電視以及全球化的時代,室內人工照明需求更甚,干擾日常生活作息,影響健康甚鉅。首先,因為人工照明並不等於太陽的可視光譜,例如鎢絲燈波長較長偏溫暖色系,螢光燈波長較短偏紫色冷酷色系,今日最好的人工照具,也祇能達到可視光92%的真實性。德國今日已經禁止教室內使用螢光燈,認為比較會影響情緒,美國殘障法案(‘Disability Act’)中也有類似的建議。

再者,由於十九世紀末(1879年)愛迪生電燈的發明,模糊了白晝與夜晚的界線,加上多采多姿夜生活的吸引,與地球不同經度地方的聯繫,結果人們無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終於嚴重影響睡眠。而睡眠,人生三分之ㄧ無法計較的休息生命,若睡眠充電不足,器官組織得不到休息,容易累出病來。

5.Temperance  節制

《太上老君清靜經》最能說明節制這個議題,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所以「清靜而長壽」要從「澄心遣慾」、「毋勞爾形、毋播爾精、毋狎爾性」等節制的工夫做起。

「知止不殆,知足不辱」(《道德經•第32、33章》),更是言簡意賅地說明了實踐「節制」乙節的要領與益處,其中「止」是關鍵字。《大學》一章中指出「止」是「定、靜、安、慮、得」之始。由於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口之知止非常重要,於是有「足」一字的衍生,其對消災解厄大有裨益

肥胖是今日生活型態下的重要產物,口腹之慾不能節制是其主因。時下有許多減肥方法,包括藥物(如Redux, Fen-Phen, ephedras, olestra等)、手術(胃部分切除)、抽脂等方法,有時成效之難,每單位脂肪之除去,要花費千金,也同時肥了瘦身事業單位。其實以節制之心法介入,調理我們的生活,應可事半功倍。

放眼看生態系,甚至地球村,今日全球環境崩潰(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E.D.)乃導因於過多的人口(over-population, O.P.)與恣意浪費(profligacy)與沒有永續再生、再循環、再使用的科技(un-sustainable technology, U.S.T.)三者的乘積,即E.D.=O.P. × Profligacy × U.S.T.。‘Profligacy’乙字是「恣意浪費」,人之心態「愛àà有」,看到一件喜愛的東西,就想去獲取並擁有;又因慾求甚深,在快速創新的時代,因時尚心理(fashion),乃見異思遷,於是資源掠奪、資源枯竭,廢棄物也跟著充塞於我們的生存空間。

每個人都祇是地球的過客,來去皆空,卻費盡心思在名、利、權上的追逐、浪費生命、浪費地球資源、製造污染。且讓我們高呼“Energy Saving”,包括精力與所有能量資源。

6.Air  空氣

瓶裝水(bottled water)在過去十五年間,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份,在九二一大地震與許多大型集合場合都發揮了及時補充乾淨飲水的角色,並免去可能發生的腸道疾病。繼賣水後,下回會不會輪到空氣的販賣?事實上,我們在空調、空氣清靜方面,早已花費不少的精神與財力;至於氧氣補充的SPA或咖啡屋,在擁擠的大都會或機場都已開始萌芽。雖然拋棄式氧氣筒還未普遍,但許多肺氣腫的病人(特別是午夜睡眠時)已與它形影不離。

今日的住商建物,高樓與公寓,人生活於其中一天佔90%以上的時間,所以室內空氣(indoor air)的意義已高出室外空氣。為了換氣與冷熱調節,我們今日若無空調(air conditioning)實難以維生,所以買空氣的時代已經來到

雖然美國冷氣發明家和空調工業家凱利(Willis Haviland Carrier, 1876∼1950)與美國冷熱空調協會(ASHRAE)的成就,但空氣經熱爐(furnace)加熱或冷卻水塔冷卻後,經由管線送到各通風口(vent),中間若有生物、化學性污染則可能爆發「建築物相關疾病」(Building related illness, B.R.I.),如退伍軍人症(Legionnaires’ disease)等。在空調下,平日也是造成病態大樓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 S.B.S.)的原因之一。

建築物的室內空調系統,雖有恆溫、恆濕、少塵的效果,但空氣中的維他命—負離子(OH)卻極其短缺;相對地,引擎、發電機、電器產品產生大量電磁波,又含揮發性有機物的室內裝潢等環境污染物產生了許多正離子(H),這時人體有害的氧化自由基又不停地產生,結果正負離子的1:1不但難以平衡,更呈現正離子過剩的不利環境。平時負離子最起碼的要求是1,000/cm3,森林瀑布區或海濱可提供數千甚至上萬單位的負離子,這是人清氣爽、不易疲勞,甚至可以改善壓力或代謝等宿疾的原因。可是空調下所釋放出之空氣僅有0∼25/cm3的負離子,這說明久處室內空調下的人,少有那一份生機盎然;潛艇與太空梭一定要有負離子裝置才能進行長時間的航行。

負離子可使血液中的氫離子濃度降低,使血液呈弱鹼性、促進新陳代謝、減少肌肉中的乳酸、增強全身肌肉的活力、鎮靜自律神經,負離子是人類健康和長壽不可或缺的空氣維他命。

現代人長時間生活於密閉性的空間與依賴空調系統給予空氣,又前述經常發生之退伍軍人症與腸病毒等問題,深信若能常備負離子發生器裝置,是解決以上問題,使個人身心舒暢、避免疾病最有效的方法。

這些年來氣喘病例在世界各地快速攀升,美國就有24.7×106人,1980∼1994年間,成人病患增加75%,四歲以下的小孩更增加了160%(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July 1, 2004)。在外因性的思考模式下,室外空氣中之臭氧、懸浮微粒、花粉等,室內空氣中之塵螨(mites)、黴菌(fungus),動物貓狗之毛髮、蟑螂、老鼠的糞便,與地毯、三夾板等所釋放出之化學物質是主要可疑過敏原。當然病患之內因性(intrinsic)過敏體質(atopic or idiosyncrasy sensitizing)不能忽略。為了吸一口較乾淨的空氣,許多空氣清淨設備,如錯誤使用的臭氧機、負離子、高效能集塵微粒清淨機(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filtration, HEPA)等頻頻問世。「空気がおいしい」(空氣好吃)是日本人對清新空氣充滿芬多精、負離子等好空氣時的讚嘆語,原本空氣是可再生性的公有財(renewable common goods),可惜有「人煙」之處,就容易成了大染缸,況且它是漂動的,所以印尼的霾害(smoky haze, 1997),與近幾年每年三月左右的內蒙古沙塵暴(dust storm haze),我們都會受到鄰居的影響。

7.Rest  休息

「反者道之動也」,對應於「運動」,我們需要休息,為了走更遠的路。「休」字,人依樹木,我們才能獲得真休息。所以,要到公園或樹林下,人倚樹幹並赤腳踏在泥土上放電、吸取好空氣、遠離塵囂,而不是在地下室練功。猶太教之第七天是休息日,第七年是耕地休耕,都有讓體力、地力休養生息、恢復生機的機會。

「休息」乙詞說得好,「息」字代表利息的增生,意味經「休」後,特別是睡眠,身體的精、氣、神電力充沛,可繼續上路。好的睡眠,是嬰孩長大(一眠大一吋),病人康復的徵兆。可是失眠(insomnia)需藉安眠藥、鎮定劑(hypnotics, tranquillizers, etc.) 或夜貓子習性之龐大族群,是今日公共衛生的一項流行病。

一天24小時,依地支可分成十二時辰,即23:00∼1:00(子時)、1:00∼3:00(丑時)、3:00∼5:00(寅時)、5:00∼7:00(卯時)、7:00∼9:00(辰時)、9:00∼11:00(巳時)、11:00∼13:00(午時)、13:00∼15:00(未時)、15:00∼17:00(申時)、17:00∼19:00(酉時)、19:00∼21:00(戍時)、21:00∼23:00(亥時),這中間最重要的莫過於子時前的睡眠,因為子、丑兩時辰屬膽、肝兩臟腑的休息時間,若這時血不歸肝,人容易疲勞,甚至引發肝疾。

然睡眠提供了最佳的休息,那麼舒適的寢具與環境因素(包括溫度、溼度、噪音、電磁場、蚊蟲等)又是擁有好睡眠的前提。

8.Trust  信、信任、信靠

「信為道源功德母」,所以諸子百家莫不以「信」為首務,如「信、受、奉、行」、「信、解、受、持」(《金剛經》),「信、願、行」或「信我者得永生」(基督教),「思想à信仰à力量」也是我們常聽到的口號。顯然,存疑起動搖,信心生力量。在儒家的五常中,仁、義、禮、智位於四方,「信」擺中土之位,更曰:「民無信不立」。

今天所倡導的「新起點」八項目,雖然不是宗教,不同於修佛之八正道,也不是管仲的四維八德的大棟樑,但它是生活的基石,能導引全民身心於正軌,我們應該相信它,並持之以恆的奉行。

信」而無自身的「體驗」,是為「迷」,雖然以上「新起點」真實不虛,但若不能起而行,則仍屬於信教一般的入迷而已。

[1] 阿金博士之減肥法的確有其爭議性:有別於食物不足飢餓者之燃盡油膏(指醣類與脂肪),最後變成皮包骨而死亡,如果是急速在短時間內消耗大量脂肪,可能在脂肪耗盡前,因體內過度燃燒脂肪產生酮體(ketone bodies),同時帶走身體電解質中的鹼,體液於是呈酸性,稱為酸中毒(acidosis),終因脫水、血壓下降、昏迷而死亡。開始燃燒脂肪的早期症狀先有食慾不振、噁心、口臭、頭痛、疲倦等症狀,所以飢餓時沒有及時補充澱粉糖,就會急速燃燒脂肪,引起酮中毒而死。

厭食症(bulimia)經常是節食減肥下的後遺症,理由是:節食下沒有適當醣類的補充,任其燃燒脂肪,會引起厭食,厭食後就更需要燃燒脂肪,如此惡性循環下,最後得厭食症而死亡。

[2] 人需要鈉,每天需要量至少5克,但不能超過10克。當鹽分高時,大腦會分泌血管收縮素(angiotensin)會使人有口渴感而想喝水;當喝水過多造成頻尿時,腦後葉會分泌利尿素(vasoprossin),以調整身體的含水量。

平日吃過鹹時,多吃些葉菜蔬果,特別是香蕉,有助排除過多的鈉離子,因為NaK有拮抗作用。

五、結語

萬法唯心,萬病由心起,所以「正心」(如儒家的忠恕、佛家的平等心與慈悲、莊子的齊物論、公而不私的圓融大愛之心)非常重要,當正位朝下之心尖往上轉180°時,就成了「火」的象形字,這「無明之火」是殘害健康最可怕的兇手,例如氣急攻心下,心血管突然收縮,造成高血壓、心肌梗塞與腦中風,比慢性動脈粥狀硬化(artherosclerosis)或動脈鈣質硬化(arteriosclerosis)更可怕。

心火更是氣瘀血滯,氣凝血聚,以致癥瘕或癌的重要原因之一。近日電影新片名為“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似可譯成「赤子之心,天真無邪」,心性合一,找回天良(那顆惻隱之心),應是心靈改革之真諦。

心性合一後,所有的養生法不外乎就是致中和,使五行所應對的六根、六塵皆依屬性依歸並求得中庸圓融,則可不病、不醫、不藥,百齡壯年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