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105期
106期
107期
108期
109期
110期
111期
112期
113期
114期
115期
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114期

綠辭典

綠辭典
 

鄭雅怡編譯

 

地下水位或井泉水帶 (water table or phreatic zone)

永久地下水飽和帶的上緣表面。地下水位的位置隨季節與氣候因素、上覆地形、以及岩床的性質而異。位於地下水位上方的地層為充氣帶 (zone of aeration),其孔隙有一部分充填空氣,因此可藉由重力的作用向下排水。位於地下水位下方的地層為飽和帶 (zone of saturation),其孔隙全部充滿著水,因此水會受到壓力的作用而向上移動。介於兩者之間的間歇飽和帶稱為滲流帶 (vadose zone)。飽和帶主要是依賴從滲流帶向下滲漏的水來補注。

在使用水井抽取地下水的地區,若抽水速率超過水從滲流帶向下滲漏的速率,則會引致局部的地下水位下降。建築水壩或開鑿運河等重大工程亦會使地下水位發生顯著的改變。當水壩或運河完成時,水即開始滲漏至其周圍的岩石,使鄰近的地下水位升高。附近的低窪土地可能會因此永久充滿著水,從而對其居民和農業產生嚴重的衝擊。但對乾燥地區來說,地下水位的升高可能帶來好處,因農民得以利用地下水來灌溉原先乾燥的土地。

波浪電力 (wave power)

從海洋波浪含有的動能轉化而得的電力。波浪發電機的輸出能量隨波高、波速及波長的不同而有巨幅的差異。海洋波浪條件適於發電的地區包括:蘇格蘭、加拿大、非洲南部與澳洲等地的西海岸、以及美國的東北海洋和西北海岸。由於建造成本遠高於火力發電廠,目前波浪發電計畫尚屬實驗階段。

天氣圖 (weather chart, weather map, or synoptic chart)

針對特定時間與地點提供各種氣象資訊的地圖。其所提供的資訊包括:氣溫、風速、風向、氣壓、鋒面、氣旋、與低氣壓。

風化作用 (weathering)

地表岩石及岩屑的崩解作用。風化作用可分為三種:物理性風化、化學性風化、及生物性風化。風化的速率取決於氣候、地形、以及岩石本身的化學與物理特性。

西風 (westerlies)

起自亞熱帶高氣壓的馬緯無風帶,吹向緯度介於35度至65度之間的中緯度低氣壓地區的風。南半球和北半球均會有西風出現,其出現位置則隨季節而變動。北半球的西風通常從西南吹向東北,因而導致低氣壓及反氣旋向東移動。在亞洲地區,西風的流動會被季風阻斷。南半球的西風則從西北吹向東南,而因不受陸地的影響,其風力較強,持久性亦較高。

濕地 (wetland)

地下水位的位置大部分時間處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低窪地區。濕地多出現在河口灣沿岸以及坡度極小的河川沿岸。在雨量豐沛而積水不易蒸發的地區,或在天然排水功能因大量冰礫泥堆積而受阻的高地,濕地亦可能形成。隨其所在地點的不同,濕地可能是淡水的,鹹水的,或半鹹水的生物棲地。位於河口灣沿岸的濕地因能持續獲得河流帶來的養分,因此極為肥沃。相反地,位於高地的濕地則因礦物質土壤受到一層酸性純腐植質泥炭土的隔離,因此養分極為貧乏。

水稻耕作 (wet-rice cultivation)

使用水田種植稻米的耕作方式。相對於旱稻,水稻在整個生長期間其根部幾乎都須要以水覆蓋。水稻必須栽植於三角洲、河流氾濫平原或人工築成的階地等平坦的土地上,因此可進行水稻耕作的地區受到相當程度的限制。水稻耕作需要大量勞力。大多數的水稻耕作區可維持高密度的農民人口。這些農民在分散的小塊水田從事密集的耕作。自1960年代中期以後,水稻耕作已因綠色革命科技的使用而獲得改善。

原野地區 (wilderness area)

尚未被開墾且具有極高的生態與保育價值的廣闊地區。因其所需要的土地面積甚大,只有土地袤廣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巴西、俄國、中國、和澳洲等國,才有餘裕的未開墾土地可供設立原野地區。美國於1964年通過原野法案,創立了國家原野保護系統。在此系統所涵蓋的54個地區內,所有土地利用活動都被禁止;除非在全國緊急狀態下,並由總統下令特准,在原野地區內亦不得有任何經濟活動。

野生生物保護區或野生生物公園 (wildlife reserve or wildlife park)

以保護野生動物為首要宗旨而保留的地區。野生生物保護區可設於國家公園內,亦可設於為執行瀕臨絕種生物育種計畫而提供的小塊私有土地上。目前野生生物保護區並未能涵蓋全球約200個生物地理區,且其地理分布極不均勻。約有半數的保護區集中於北美洲的極北區和凍原地帶,僅有少數屬於熱帶濕潤林、草原、和地中海型生態系統。

凋萎點 (wilting point)

當土壤的含水量降低到植物無法藉由根部抽取足夠的水分來補充因蒸散作用而從葉片散失的水分時,此種狀態即稱為凋萎點。土壤的保水力取決於土壤的質地。即使已達凋萎點,土壤其實仍保有些微的吸著水 (hygroscopic water)。但這些水分因表面張力的作用而保存在土壤的孔隙中,植物根部無法抽取。

本文資料一部分係根據:

Jones, G., Robertson, A., Forbes, J., Hollier, G., 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Ltd.,New York, N. Y.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