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105期
106期
107期
108期
109期
110期
111期
112期
113期
114期
115期
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114期

永續革命

永續革命

 

蕭如珀

書        名:The Sustainability Revolution

--Portrait of a Paradigm Shift

         者:Andrés R. Edwards

出  版  者:New Society Publishers

出版時間:2005年

人類的經濟發展與地球的生態保護互相角力了一、二百年。愛護地球人士從最初鼓吹自然主義、先驗主義及至後來環保人士前仆後繼為地球請命。這一頁地球永續奮鬥史值得大家回顧,永續革命也需要我們接棒,為地球帶來希望。

緣由

1750年開啟工業革命以來,機械力取代了人力與獸力,生產力因而大增,社會經濟也因此繁榮發達。工業革命走過了200多年,永續革命漸漸伴隨而行,且呼聲越來越高。如今,世人已深切體認到地球永續的重要性,正努力地亡羊補牢,以謀求全人類共享地球資源的權利。

有鑑於環保前輩的奮鬥,篳路藍縷,奠定了永續革命的基礎,本書作者安德黑•愛德華茲(Andrés R. Edwards)將永續革命的前身—環保運動的歷史忠實地呈現出來,以幫助讀者了解前輩們一路走來的艱辛。此外,愛德華茲更指出永續革命已是目前最重要的社會運動之一,它不僅會改變現有的經濟面貌,更能決定人類的未來。愛德華茲是一位教育家與作家,致力於永續問題的研究長達15年;他也是一位媒體人,創辦了Edu Tracks,並任董事長,這是一家製作綠色建築與永續教育節目的公司。

永續革命的誕生

永續革命的精髓在於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美國有許多自然主義大師對於1800年代崛起的新英格蘭先驗主義運動做了全方位的詮釋,標榜精神生活重於物質的享受。其中以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和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最為有名。愛默生相信自然的指引與啟發,視自然為照亮靈魂的鏡子;梭羅的《湖濱散記》(Walden, 1854)描述他獨居於威爾登湖畔的經驗,物質生活極為簡陋,但精神生活卻很豐富。

20世紀初期的自然主義論者除了承襲19世紀視自然為導師的看法外,更進一步鼓吹保護大自然,其中最知名的當推約翰•謬耳(John Muir)了。謬耳不僅強調原野對於人們休閒生活的重要性,更說明它可提升人類的心靈。影響所及,美國制訂了一系列的環境保護措施,還成立了悠勝美地及大峽谷等國家公園。1892年,謬耳和他的同伴成立了「山社」(Sierra Club),對環境保護的影響極為深遠。

之後,1940年代,美國環境專家奧爾多•李爾伯德(Aldo Leopold)更視大自然的生態系統為萬物生存必要的因素,呼籲人們要尊重環境倫理。李爾伯德在他的書《沙郡年鑑》(A Sand County Almanac)中提出環境倫理的理論距今已有50多年了,他對於生態環境的真知灼見開啟了後來永續革命的里程碑。

1962年,美國的自然主義作家瑞瓊•卡森(Rachel Carson)出版了《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震撼社會各階層,一般民眾與政府官員皆因此開始重視化學物質對於環境的危害。李爾伯德和卡森等環保人士對於環境生態的見解與經典言論,促使第一個地球日於1970年成立,在美國有2千多萬民眾參與此項活動與遊行。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於瑞典的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將美國地球日所揭櫫的信念國際化,同時重視各地方的污染,尤其是酸雨的問題,是環保史上的重要大事,也可說是踏出了今日永續革命的第一步。此國際論壇促使全球開始關心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的關聯性,並尋求共存共榮的解決辦法。

1983年,聯合國全球環境發展委員會由挪威前首相布朗特藍德(Gro Harlem Brundtland)負責主辦,商討地球永續發展的策略與目標,可謂正式開啟了永續革命。1987年,布朗特藍德提出了「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為地球的永續發展下了註腳:在不犧牲未來世代達到他們的需求之下,達成當今人類需求的發展。

布朗特藍德的報告很清楚地為永續革命做了完整的詮釋:

1. 從制度上說,它擬出了經過協議的架構,來保護地球的維生系統,同時還達到經濟與社會公正的目標;

2.從觀念上說,它首次說明欲達成永續發展的關鍵在於評估各種方案和3個基本要素—3Es(ecology/environment生態環境,economy/employment經濟就業,equity/equality公正平等)間的連帶關係。

1992年,聯合國環境發展會議,即地球高峰會,在巴西的里約舉行,全球有180多位領導者、無數的媒體與非政府機構共同參與。此次會議的主要目標在於探討經濟與環境問題的關聯性,最後得到絕大部分成員的認同,達成「21世紀議程」(Agenda 21),在環境保護、生態永續、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等各方面均制訂了施行的原則。

2002年,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在南非的約翰尼斯堡召開,除了回顧地球高峰會後10年間的地球永續經營成效外,更進一步關注全球貧富、教育與健康等問題,並擴大婦女、年輕人、非政府機構與科學家的參與。永續革命因此更多元化、全球化、多層面、也多願景。永續革命原則施行成效的關鍵視施行方案和3Es間的關聯性而定,未來更可能考慮和第4E,即教育(education),之間的相對關係。

永續與社區

永續與社區的原則所要解決的問題均需長時間、有系統的策略,所以3Es全都要周詳考慮。本書列舉安大略環境與經濟圓桌會議的模型原則、明尼蘇達計畫環境品質委員會原則、荷蘭國家環境政策計畫、與地球憲章等做說明比較。

安大略的模型原則對於地方社區永續發展的觀念明確,雖然執行層面有待加強,但在經濟成長、環境極限與能源需求方面均勾勒出永續發展的方針。在大規模地區的永續發展方案中,明尼蘇達原則創新的綠色計畫,成功地點出永續發展的願景,建立可行的執行辦法。

荷蘭的政策計畫是全國性永續發展策略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它結合了政府與民間的力量,全方位地探討3Es間的巧妙關係,制定出合宜的永續發展方案。地球憲章是國際間共同努力所制定的,原則涵蓋廣泛的永續問題,可惜缺乏實際的執行策略,只能達到國際間重視永續問題的目標。

 永續與商業

企業經營的目標在於追求利潤,環保措施往往被視為企業獲利的絆腳石。然而,永續革命漸漸改變了企業的經營理念與對社會的責任。為了讓企業進一步了解永續的價值,本書檢視了四個原則:預防的原則、自然四系統原則、休士頓原則、與對環境負責之經濟的聯合原則。此四個原則皆強調企業活動、就業與環境三者之間的關係。

預防原則提醒企業思考它們對社會的責任,對於新產品與其製程均需有長遠的規劃,以避免其對社會潛在的危害。自然原則以科學四系統為基礎,提供企業永續經營的可行架構,讓企業能根據自然的法則評估出其對社會的影響。因為有了科學的根據,所有的結果均可根據熱力學法則計算出來,較有客觀的標準。

若說自然原則是將管理與科學結合在一起,那休士頓原則就是將勞工與環境運動連結起來。休士頓原則賦予本質上看來不同的勞工與環保等利益團體共同的目標,例如呼籲企業對於員工的信用與其對於社會的責任等。聯合原則提供企業低危險性的永續策略,因為較安全,且可視企業的流程與能力選擇適合的永續管理策略與評估,因此爭議性較低。

永續與自然資源

永續與自然資源原則反映出,仰賴自然資源生存的企業在面臨永續方案執行時所遇到的挑戰。本書針對地球主要的資源—石油、木材、漁業與農業,來討論美國石油機構的環境、健康與安全原則、森林保護協會原則、海洋保護協會原則、與農業永續七挑戰聯盟等。

美國石油機構原則的目的在於提煉石油,同時兼顧環保,這對石油公司而言是極大的挑戰。石油的提煉過程對於環境的破壞很大,所以達成製程對環境友善,且提高石油效率一直是此原則所努力的目標。石油公司努力提升非再生能源的永續使用,而木材公司則致力於再生資源的永續利用。1993年創立的森林保護協會是一個獨立的非營利國際機構,成立宗旨主要在於提升對環境適宜、對社會有益、在經濟上可行的森林管理策略,以達成生物多樣性和生物系統的健全。

海洋保護協會是非營利與營利事業體的結合,主要針對海洋資源做有效、負責任的管理,以維持永續漁業與海洋生態的健康。漁業協會所提出的許多問題同時存在於農業管理方案中,農業永續聯盟希望經由教育與政府單位、各級機構的參與,來提升永續農業,使成為農業的主流。其中最徹底的策略應推永續農業全面取代企業化農耕的經營。

永續與生態設計

永續與生態設計原則用來檢視人類環境與生態系統互相依存的關係,研究生態設計對於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它有效地將3Es中的「環境」融入設計,至於「經濟」與「公平」兩個因素則不是最重要的考量。關於永續與生態設計的原則,本書討論漢諾威原則、生態設計五原則、生態設計的陶德原則、山玻原則、與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綠建築評估制度。

漢諾威原則全方位地探討建築師的任務與責任,強調人類與萬物的共存共榮。它說明人們的居所必須考慮與環境和大自然的互動,因此必須有效地使用能源與選擇適當的建材。生態設計五原則起源於1995年西姆•范德瑞和史都爾特•高文(Sim Van der Ryn and Stuart Cowan)合著的專書《生態設計》(Ecological Design),旨在探討永續概念與生態設計的統合。此五原則很清楚地陳述設計、功能與自然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被廣泛地使用於生態設計學院(Ecological Design Institute)與西姆•范德瑞等建築師的建築設計中。

陶德原則是從生物的觀點來尋求持久的設計,提供一個以自然為中心的生物架構。陶德夫婦強調所有的設計都必須依循「生命的法則」,正如他們在1994年所著的《從生態城市到生活機器》(From Eco-cities to Living Machines)一書中所標榜的,將能源、建築、食物生產與廢棄物處理都列入考慮。山玻原則應用生態設計五原則和陶德原則於社區實際的需要,很成功地將社會與生態結合在一起。

LEED綠建築評估制度制訂建築物在設計與建築等各方面的評估標準,是建築物執行永續策略有力的利器。未來綠建築的要求標準將擴及各方面,包括外部的建材與內部的設計,鄰近社區的發展與住宅的設計。影響所及,不僅將重新規範建築產業,還可教育大眾接受綠建築所帶來的意涵。

永續與生物界》

永續與生物界的原則強調人類與大自然的和睦相處,並創造一個有活力、健康的經濟環境,以涵養萬物。永續與生物界的原則所關心的對象均在生態方面,對於經濟與公平方面的問題規範較少。本書在此方面列舉了深度生態基本原則、環境權利與責任憲章、生物模擬原則、與默立森永續文化原則。

挪威的哲學、生態學家阿內•那斯(Arne Naess)所提出的深度生態基本原則,重視自我覺醒與萬物平等,鼓吹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浪費、破壞,維護萬物的生存權。環境權利與責任憲章強調人類與大自然間互相依存的關係,人類對於生態系統所需與人類生存的要素如空氣、水和土壤等皆有保護的責任。

生物模擬原則以大自然為導師,人類生存的各種設計皆從大自然尋求靈感與解答。大自然只使用所需的能量,萬物皆回收…等自然法則都是人類模仿的榜樣。永續文化原則提供各種制度,以執行建築、能源、農業與社區等的設計。正如生物模仿原則一般,永續文化原則以對大自然的觀察而得到的知識來說明各項的設計策略。

《未來的展望》

目前已制定的永續原則縱然因歸範的對象不同而有差異性,但我們仍可在其中找出它們的共通點,而這些共通點便勾勒出今日永續革命的藍圖。它們是:1. 守護地球,2. 尊重地球的極限,3. 共存共榮,4. 經濟重整,5. 公平分配,6. 遠光長遠,7. 大自然是典範,也是良師。

雖然地球上大部分的地區都還汲汲營營於物質的追求,但卻也有越來越多的城鎮朝著永續的道路邁進。書中舉出哥倫比亞的迦必歐特斯(Gaviotas)、巴西的庫瑞提巴(Curitiba)、和印度的可瑞拉(Kerala)等三個地方的發展,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人們在有限的資源中得到最大的生活滿足,堪稱是地方發展的典範,也是永續革命最佳的例子。

永續革命原則的執行成效關係著地球永續發展的成敗。因此原則的制定應當清楚、可行,並將各地的文化差異列入考慮,再輔以經濟的誘因,才能加速執行的意願與效果。此外,若能符合社會的需求,如減輕壓力與疏離感、提供安全的用水與良好的居家環境等,均有助於提高永續原則的接受度,促使社會更重視永續發展。

人類生存的共同目標是追求健康、有意義的生活,並維護後代子孫生活上的需要。不僅如此,地球是所有生存於其上萬物珍貴的家,為了尊重所有生命,人們應維護萬物的生存權與其所賴以生存的地球。身為地球一份子的我們,絕不是地球強悍的支配者,而是共創地球永續的積極參與者。永續革命需要全人類的參與和努力,為更美好的地球共同奉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