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117期
118期
119期
120期
121期
122期
123期
124期
125期
126期
127期
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128期

從大胃王比賽發生的悲劇談起

從大胃王比賽發生的悲劇談起

    

王秋森

今年十月下旬,座落於彰化縣的一所大學有一個系學會舉辦了一場大胃王比賽。一名參賽的研究生於快速吞下兩顆半夾蛋的大饅頭後不久即開始嘔吐,因氣管被嘔吐物塞住而窒息昏倒,雖經搶救,送到醫院時已無生命跡象。

國內有不少大學生似頗沉迷於大胃王比賽,許多大學的學生社團每年都會舉辦這類活動,有些學校甚至視之為一種傳統。檢視各校大胃王比賽的節目內容,其花樣之多實令人驚訝。舉凡西瓜、鳳梨、白飯、炒飯、水餃、麵包、刈包、熱狗、香腸、荷包蛋、及冰淇淋等都曾被用為大口吞嚥的食物。有的社團還精心設計,以鳳梨為比賽主題,第一關吃一顆鳳梨,第二關吃六塊鳳梨酥,決賽吃鳳梨蝦球、鳳梨炒飯、鳳梨糖醋排骨、鳳梨炒三鮮。除了吞嚥食物,也有喝啤酒、可樂等飲料的比賽。

校園之外,有些社區也起而效尤。去年夏天北部某一市政府的市場管理處長突發異想,決定舉辦一場不一樣的滷肉飯大胃王比賽,並美其名為滷肉飯促銷活動。除一般成人組,還設有國小組和幼稚園組。比賽辦法公佈後,有些人認為將這種既不健康又不環保、而且傳達錯誤飲食觀念的比賽開放給兒童參加實屬不妥,因而向市府提出抗議。但主辦單位卻以「參賽兒童有家長陪同,且兒童食量有限,不至於傷害身體」為藉口,堅持讓兒童參賽。

大胃王比賽的風險顯然甚高,即使未發生意外,對參賽者的身體也可能有些不良影響。而如此不負責任地糟蹋食物,更是社會所不應容許。若說尚在學習過程中的大學生對活動的妥當性可能較缺乏判斷力,但堂堂一個市政府的處長甚至在接到抗議後仍無法懸崖勒馬,停辦這種有害無益的活動,實令人茫然費解。

另外值得深入探討的是,不少大學院校在這次悲劇發生後仍不擬對大胃王比賽下明確的禁令。或許校方認為學生社團有其自主性,活動的適宜性應由學生社團自行判斷。這種放任主義顯然已被廣泛接受為現代教育的基本原則,但其濫用可能會產生不良的副作用。

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建立正確的生活觀念,受過教育的人最低限度應能愛惜自己的身體以及各種資源。放任主義在教育上的濫用往往導致不正確的生活觀念。時下有不少年輕人抱持「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態度,事事只求一時之爽,而將自己的健康與珍貴的資源全部置之不理。大胃王比賽即是源自這種錯誤觀念的集體行為。而其中所呈現的是「節制」觀念的缺乏。

在資源日趨枯竭、而其分配又極為不均的時代,「節制」是一項不可或缺的生活守則。試想今日台灣有多少學童繳不起營養午餐,竟然還有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為了逞能,為了一時之爽,而利用大胃王比賽的機會漫無節制地浪費食物,這是何等令人痛心的殘酷對照。

愛惜食物的行為也可能基於不同的出發點。記得小時候常聽到祖父母的教誨:一粒米掉到地上也要把它撿起來,吃飯後連一粒飯也不可留於碗底。當時覺得這樣的要求實有點過份,但祖父母仍會很有耐心地解釋,每一粒米都是農夫辛苦耕耘、流了許多汗水的收穫;對每一粒米的愛惜,也就是對農夫的感恩。不知目前還有多少成長中的幼童有機會從他們的祖父母接受這樣的諄諄教誨?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正確的生活觀念應在家庭生活中養成。但數十年來社會的大幅轉型已使家庭教育瀕臨絕種。時下許多幼兒連與父母親或祖父母每日相處、一起吃飯的機會都已很少,更不必奢談接受長輩的教誨。多數的父母親可能寄望國小和國中負起生活教育的責任,但今日的學校教育卻都止於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這是眼前台灣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危機,也是整個社會的危機。這種危機的影響極其深遠。若不儘速加以矯正,則可預見的是,生活觀念的正確性將會一代不如一代。而一個社會的成員若都缺乏正確的生活觀念,則所謂健康促進、所謂環境保護,都將流於空談。

因此,如何恢復家庭教育的功能,如何讓各級學校重新負起一部分的生活教育責任,實是目前亟待尋求答案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