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117期
118期
119期
120期
121期
122期
123期
124期
125期
126期
127期
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117期

綠辭典

綠辭典
 

鄭雅怡編譯

 

風帶 (wind belt)

任何主要的緯向風系統,譬如西風 (westerlies) 或信風 (trade winds)

風擋 (windbreak)

可用以阻擋強風的人造或天然屏障,譬如一排樹木或籬笆。風擋可保護房舍、作物、或家畜,亦可減輕乾燥砂質土壤的沖蝕。

風沉降 (wind deposition)

因受強風吹襲而飛揚的塵土與岩石碎片從大氣中沉降到地面上的過程。當強風遇到岩石、樹木、或籬笆等障礙物而減緩速度時,或當風速自然降低時,飛揚的塵土與岩石碎片即會向下沉降。砂丘主要是藉由風沉降帶來的塵土與岩石碎片的堆積而形成的。在適當的條件下,風沉降會導致大量黃土堆積 (loess deposits) 的形成。

風蝕 (wind erosion)

藉由風力的作用而將表土上原有的塵土與岩石碎片逐漸移除的過程。風蝕最常發生於乾燥地區及沿海地區。在草木稀疏又缺乏水分來粘固表土物質的地方,風蝕亦會發生。

風能 (wind power)

將風力加以轉換而得的可用能量。以風能為動力來源的傳統機器包括:風車以及開發中國家的偏遠地區目前尚常在使用的風力抽水機。另一方面,近三十年來由於已開發國家致力於風力渦輪機 (wind turbines) 設計的改良,使用風能來產生電力的成本已降低至相當接近火力發電的成本。常有強風吹襲的沿海地區、近海、以及島嶼是興建風力發電廠的理想位置。近年來有許多已開發國家大力興建風力發電厰,因而風力發電量在其總發電量所占的百分比已逐步攀升。截至2006年底,丹麥的總發電量約有20%來自風能,而西班牙與德國則分別有9%7%的總發電量是由風力發電機產生的。

世界銀行 (World Bank)

以消弭貧窮及提升生活水準為主旨的一個類似銀行的國際機構。由185個會員國家所組成的世界銀行,含有國際重建和發展銀行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BRD) 及國際發展協會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DA) 兩個國際機構。成立於1944年的國際重建和發展銀行,以具有良好信譽的中級貧窮國家為其協助目標;1960年開始運作的國際發展協會則以最貧窮的國家為對象。世界銀行透過低息貸款、無息貸款和贈款等方式,協助開發中的國家在教育、衛生、基礎建設、通訊、以及其他許多方面進行改善。

世界自然保育策略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

由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 (World Wildlife Fund, WWF)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以及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等國際機構,於1980年共同擬訂的一份政策性文件。世界自然保育策略針對全球性的環境與生態問題提出三個主要觀點:

(a) 對任何動植物物種均必須予以協助,使其能維持自行繁衍的能力;

(b) 對氣候、水循環及土壤等地球擁有的基本生命維持系統必須加以保育,俾使生命得以延續;

(c) 基因的多樣性是確保地球未來健康的關鍵,因此必須妥予維護。

世界自然保育策略並強調礦物與化石燃料資源的蘊藏量是有限的。毫無節制地使用礦物與化石燃料資源,並將其使用過程所產生的污染物釋入生物圈,必將導致環境與生態系統的嚴重惡化。

世界糧食計劃署 (World Food Program)

成立於1961年的一個國際機構。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與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聯合經管的世界糧食計劃署,以管理聯合國糧食援助及緊急救濟的分配與運送為其主要任務。四十多年來,世界糧食計劃署業已執行數以千計的糧食援助計劃。於2006一年即有78個國家獲得其所分配的糧食援助,受惠人數高達8,780萬。

世界糧食調查 (World Food Survey)

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以日益增加的世界人口為考量背景,針對全球糧食生產及供應的趨勢所做的一項調查與分析。此項調查與分析的第六號報告發表於1996年。前五號的報告分別於1946, 1952, 1963, 1977及1987年發表。

第六號報告的主要結論是:自1969-1971年至1990-1992年的二十年間,開發中國家的總人口數雖然增加15億,其糧食不足的人口百分比已35%降至20%。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糧食不足的人數已從1969-1971年的91,800萬下降至1990-1992年的84,100萬。但這個數字仍屬太高;在1990-1992年,開發中國家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人面臨糧食不足的困境。

本文資料一部分係根據:

Jones, G., Robertson, A., Forbes, J., Hollier, G., 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Ltd.,New York, N. Y.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