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117期
118期
119期
120期
121期
122期
123期
124期
125期
126期
127期
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121期

我的學思歷程

我的學思歷程

   

A Pilgrim's Progress

─退休茶會致詞

執教於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長達十八年的林佳谷教授,於今年元月底屆齡退休。在退休茶會上,林教授娓娓細述他的學思歷程,讓與會的同事、學生與友人有一個難得的機會窺知他博覽古今、不斷探索的豐富學思與著述。本刊獲得林教授的同意,將他於今年元月十八日退休茶會的致詞全文做為本期的專題刊出,以與讀者分享。      ─編者

林佳谷

台北醫學大學

公共衛生學系

 

一、前言

三年前看到資深的同事退休,已有心理準備,並將感懷發抒於<退休,Retire>乙文中(詳見《圓滿自在,2005P.221~226,附件六)希望有徐志摩新詩<偶然>與<再別康橋>境界的灑脫。今年元月三十一日是後學法定年齡下的退休時刻,雖已明志不希望有勞師動眾的麻煩,也希望能免去一場「畢業考」,不過就是不能獲得學院、學系的豁免,猶如老聃(老子)辭官(周˙楚國苦縣守藏室(圖書館)之吏)騎青牛離王都,過函谷關時的境遇。在關令(守門官)尹喜之請(其實也是過關的條件)下,於是留下五千多言,這就是今日所稱的《道德經》,爾後西出西域〈註〉。(註:愛面子的華人,憑著老子( 6C . B.C.)年代較印度釋迦牟尼( 5C . B.C.)早些,說老子出西域是渡後者去也)。

一九八九年返母校公衛系任教,在春花秋月時序更替下一轉眼十八年,從理髮與牙科的造訪,與公車的被讓座中最能感受歲月荏苒催物(人)老的跡象,杜甫〈春望〉與蘇軾〈千歲詞〉中的「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與「美人憐我長老,玉手簪金菊」是寫照。

一九七二年出國前任職於 林挺生 先生的大同公司人事處安衛課,在一九八八年返國探親的一個偶然機會,碰到了老長官,前人事處長 陳世昌 先生,他的當頭棒喝:「再不回來就沒有機會了」,決定了我回母校服務的宿命。這時北醫公衛系就要成立,在恩 師柯源卿 教授的推薦,家父的跑腿,與江萬煊院長、陳增福教務長、許東榮系主任的接納下,於是返台任教,離開了在美國休士頓剛搬入的新屋,也讓初三的女兒成了特別被批准可以提早開車上學的年幼學生。回鄉,雙親當然非常高興,1972~1989的十七年間讓我逍遙於國外,免去晨昏定省之責,此時也該是盡點長子的責任。人生無常,三年後家父躺在我手臂上仙逝,而今已是九三高齡的母親,仍需服侍。坦承地說,返鄉、返校都有它的意義。這當中最為虧欠的當是離散,疏忽了對妻小的職責,這也是拙作《圓規•歸元,2007》自序中有國劇〈紅棕烈馬〉的描寫與歉意,人生忠孝誠難兩全矣。

二、道與德的體認

老子《道德經》五千言分列八十一章,從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為上篇,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為下篇。上篇又稱「道經」,因為第一句話說:「道可道,非常道」,下篇的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所以又叫「德經」,上下合稱就是《道德經》。老子是從自然道來看待人與天地造化間的互動,這裡的道德與孔子儒家的仁、義、禮、智等人倫道德有別。在「真道無教,論教則迷」的認知下,對於「道」與「德」也有後學個人的認知,基本上是從倉頡造字的結構去領悟。

「道」字的結構很清楚地告訴我們用頭腦去想,起而行(開步走)的實踐,就如羅丹的作品「沉思者,the thinker」與「走路者,the walker」兩個作品的合併,亦即 王陽明 先生「知行合一」的道理。易言之,即在「挑戰與回應」中獲得「適應與自在」或“Adapting to ‘Challenge-Response’ with successful Fitness”(詳見《圓滿自在,2005P.54)。(附件一)

「德」字顯然指出個人的起心動念(「一心」)與所行所為(「ㄔ」),接受眾人的評鑑(「十目」),合格者是為有得,有德。這一份體悟是來自留學時的母校德州大學的校歌“The Eyes of Texas”(〈德克薩斯的眼睛〉),校歌中說Texas的眼睛注視著你,白天長晝,不分晝夜,無所遁形。既然「正大光明,正法眼藏」是生生不息生命長河中之基本法則,於是有了《鏡心蘭語,2006》內封面的設計。(附件二)

三、學思歷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幸好一輩子的求學、治學、教學、研究中都能本著「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的嚴謹治學態度而篤行之,唐.韓愈之〈師說〉、〈原道〉與宋.張載之〈西銘〉等隨時提醒之,亦即《金剛經》之所云:「信、受、奉、行」是也。感謝有天生的好記憶力(還是人們沒見到的勤讀?被全世界認為最聰明的愛因斯坦,其腦重也只不過 1230 ,他說:“It is not that I am smarter, it is that I am stay with the problem longer.”)與多種語文的基礎,加上藥學、公衛寬廣的領域,於是養成了事事探究根源與尋找脈絡的治學精神,地球、地圖與歷史年譜時時捧在手中的習慣;隨時都有厚重的辭典、百科全書放置案頭上。過去憑藉有邊讀邊,沒邊念中間的不嚴謹態度來對待中文,是缺點,奉勸後學子慎戒之。由於過去有陪女兒們上圖書館作希臘神話的讀書報告,於是也奠定了這方面的基礎,間接地也影響了對西方宗教、哲學、文明、人文、科學、藝術等的學習興趣。打從初三開始就有西洋古典樂的接觸,數十年如一日,幾乎沒有間斷過,從音聲撫慰的探索中有助於我心性的祥和。孔子五十學易,而後「知天命」,很慶幸地在這個年齡我也有機會接觸老莊、佛學與易經等形而上的哲學思想,於是容易、不易、變易、無常、無為、覺、去無明、慈悲等觀念溶(融)入心性的明辨之中。在這當中,隨著「環境科學」的教學與「自然醫學」的探索與實踐中,漸漸能抓住了形而上與歸元的幾個重點,這當中「度」與「鼎」兩字是可以提綱契領與歸納的好哲理。

「度是春風常長物」,「度」,幾乎可以用在環境生理學上的種種參數,如經度、緯度、高度、深度、密度等,甚至更是為人處世的態度(詳見拙作《縱遊天海,2004》〈度〉P.153)。至於「鼎」字,它幾乎可以把個人一生的學思精髓全部集中於此,因此也有了乙套「林式鼎的哲學理論」,它也成了中華自然醫學教育學會的徽誌(詳見拙作《醫學史與自然醫學,1999P.280與《縱遊天海,2004》〈優質人生〉P.242)。

法國散文家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 1533~92),從157138歲開始寫散文小品(‘Essais’, 1571~1592),前後的20年提供了完整的個人生活與思想資料(self-portrait),在歐洲文壇另樹一格,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人道(humane )、寬容(tolerant)、致知(questioning)、存疑(a little skeptical),與從多種來源中獲取智慧(wisdom)。過去近十年中,後學也有類似上述散文集的寫作,雖然這當中成書時,因為內容多元常有被質疑有「難以歸類」的困擾,這時讀者若能以類似閱讀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心情來欣賞,應也是一得。不過,這時更加深對‘TMU Press’(臺北醫大出版中心)發揮其功能的企盼,它能幫助學校與老師作個智庫。台大前校長陳維昭醫師來校演講時,提到了一件彌補缺憾事,就是在2002年終於啟動了台大出版中心的功能。

以下擬從「著書立說」、「公衛第一課」與「語彙」三單元來介紹作者的學思歷程,至於更詳細的學經資料,詳見附件五。

(一)、著書立說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然而生也有涯,學也無涯,時時深覺知識的不足,於是本著開卷有益,多讀、多看、多聽、多學的用功態度,從資訊知識智慧,漸漸充實累積,平日更以老師是活的百科全書自我鞭策。「行過必留足跡」,為了幫助自己作資料的整理,以及可以與更多的讀者分享,乃硬著頭皮作自己最害怕的「作文課」。這一項功課其實是延續恩師柯源卿教授的道統與不辱師命的真意。身為柯源卿教授的入門大弟子,老師他完成了《醫學的倫理》、《生物統計導論》、《環境醫學Ⅰ&Ⅱ》等四部書,學生要負起傳承的使命,「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註〉。(註:語出〈莊子•內篇•養生主〉),迄今共成書七冊。以下略作各書的摘要介紹:

1.重生命與增進生產,1972

「生產力」與「職業安全衛生」是人因工程,或人體工學的基本訴求,本書的立意用心,特別是尊重生命你、我、他,數十年不變。公衛是志業不是職業,離苦得樂的慈悲心更是職衛工作的基本發心。1977年獲得美國德州大學公衛學院公衛(職衛)博士學位(Doctor of Public Health Majoring in Occupational Health),應屬台灣公衛界在職衛領域的早期人物之一。

2.《醫學史與自然醫學,1999

醫學院的師生不能不涉獵醫學史,否則連最基本蛇杖的涵意,與蛇杖應是一條蛇或兩條蛇,始終混淆不清。

西方的醫學其實一路走來應該也是自然醫學,至於變成時下的醫學祇是不到二百年來的轉型。今日的西方科學與醫學,在對抗治療(allopathy)與人定勝天(humans against nature)的觀念下遇到了許多瓶頸。順治與天人合一(humans in nature)的自然醫學(Natural Medicine),有助扭轉狂瀾使朝向天、地、人/性、心、身/生命、生活、生態等三位一體、三元合一與三「生」有幸的樂活境地。有鑑於此,乃用心投入。

從書本封面的蛇杖(代表醫學史)與大鼎(代表自然醫學),已明確指出心志與方向。

3.《醫院病房,2001

醫院的細分工與大型化,並沒帶來全民更好的健康。深信打破醫院與社區藩籬使醫院無圍牆(hospital without walls),更朝向醫院少病房(hospital without wards),醫生護士走入社區,作到醫院祇是個健康維護中心(Health Maintenance Center)的理念。這一來「三五」的口號,即「綠生活」(3字)、「百齡壯年」(4字)、「醫院無病房」(5字)的「圓滿自在」(care-free)之境可期也。公衛是「盾」的捍衛者與持「刺絡針」(lancet)的醫生有別;健康促進使全民不生病、不住院是公衛人的天職。農夫與醫生不分軒輊,德諺:「多建一處自然農園,可以少蓋一間醫院,甚至少建一所監獄。」

4.《縱遊天海,2004

「足跡所履,海天遊蹤;空慧靈動,縱遊天海」,為了追求「哲學養命,自然養生」的境地,需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破萬卷書」,以收「我來到,我看到,我想到」的旅遊探索目的。從封面飛行的熱氣球,可以感受到宏觀與縱遊的層次,即校歌中「術駕泰西,通今博古窮致知」的準備功夫與格局。

5.《圓滿自在,2005》

〈心經〉的主旨在「觀自在」;WHO對健康Health的定義是「身心健康與社會安寧美好」(Physical,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Well-being),綜言之,就是「圓滿自在」(Care-free of Body & Mind)

有感於北醫公衛已創系近20年,在1990年代所設計的公衛徽誌有重新審視釐清的必要,比如A.D. 2000年北醫改制成大學(TMC轉型成TMU);台灣海洋國家的強調,是游向海洋的大鯨魚,不是歐亞板塊邊的小蕃薯;世界觀不若生態觀;關心全球之前必須先顧好個人的健康、快樂與希望,即3Hs (Health, Happiness, and Hope)。生命、生活、生態三者的兼顧是追求「圓滿自在」這個人生最高境界的前題。詳見《圓滿自在,2005》內封面圖。

6.《鏡心蘭語,2006

有了《圓滿自在,2005》的最高境界後,大家都懷疑還會有天外天的創意?但為文、研究、立法、創業等不都先要把宗與大目標(Goal)先標示出來,繼而談實踐的途徑與法門?這時一直在腦際閃爍著一副對聯詩句:「經書涵養,福德薰陶」,於是有「鏡心蘭語」一詞的組成。

事實上,在通往最美好的境地,需要多種方法與多種鼓勵,所以其他如「心寬念純」、「彌補造就圓滿」等都是好法門。

7. 《圓規.歸元,2007

圓規是科學精準的工具,歸元是多種方便法門下哲學的總整合,好比每個品管良好的棕子,最後需成串地結紮在一個頭結否則一個手掌再多也不可能承接三個以上的棕子。也可比喻在生統、流病、社區、環衛等的分工探討後,最後就是希望達到‘3Hs’‘LOHAS’等圓滿自在的目的。

「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的佛家法語,時時提醒不要瞎子摸象,不要忘記初衷,失去本意。此一法門也提示:「自然療法」有多種,但最後都要歸結在「自然醫學」的指導原則。

(二)、公衛第一課

溫故可以知新,從2007年元月英國醫學期刊(BMJ)的一篇文章:「公共衛生設施是過去一個半世紀以來最重要的(公共)醫療成」,促成了〈公衛第一課〉的論述;配合公衛畢業生草擬「公衛誓詞」,於是提供了〈公衛總複習〉的資料(以上二文詳見《圓規.歸元》p.137~p.157)(附件三、四)

近日教育部來校評鑑,學生被問到「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的認知與異同」,擬在此再做一番闡述:「預防醫學」(Preventive Medicine)是建構在「疾病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of disease)上。當宿主(host, H.)、病原(agent, A.)與環境(environment, E.)的三角致病模式或輪狀模式(內同心圓是基因,外圈包括外界環境如物理、化學、生物與社經因素等)若失去了平衡,內部細胞環境的恆定(homeostasis)失序時,將從健康狀態進入病理前期(pre-pathogenic stage),加劇後進入病理期(pathogenic stage),致病後有死亡、殘障與復原的三種可能結果。以上進展情形可以用一個常態分佈曲線圖,由左而右,疾病高潮在曲線頂點正中央。至於預防醫學是在以上流程下的對應觀念,可以分成1.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 HP2.特別防護(specific protection, SP3.早期診斷、早期治療(early diagnosis & early treatment, ED & ET4.殘障限制(disability limitation, DL)與5.復健(rehabilitation, R)等「五級」(five levels)。以上五級若依1/23/45組合之,成Ⅰ°Primary)、Ⅱ°Secondary)與Ⅲ°Tertiary,則名之為「三段」(three stages)。以上合併稱之為「預防醫學的三段五級」(Three stages or Five levels of Preventive Medicine)。

預防醫學不是僅限於打疫苗的醫務事,其它如勤洗手、好的生活規律、不作傷身、傷心、污染環境、破壞生態事等都屬之,預防醫學是指「預防勝於治療」的真精神(an ounce of prevention is worth a pound of cure)。

(三)、語彙

孔子的論語、法國田的散文集等留下了許多智慧的語彙,後學不才,也有平日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或許從這些喜歡的詞句、名相串成之,可以更容易認識作者:

尊重生命與增進生產

鼎與

•生命、生活、生態,三「生」有幸與樂活(L.O.H.A.S.)

•「君往何處」(Quo Vadis?)與「自我認知」(Scito te ipsum),兩者是西方哲學、科學的基石。

•從 3C (to cure, to care, to console)到 0 C (care-free)的圓滿自在(Care-free of Body & Mind)

•Infra-structure(below, 居下的)基礎建設,正是「鋪路小石」的精神。

•3Hs(Health, Happiness and Hope)

•The Eyes of Texas(正法眼藏,生生不息)

•Metamorphoses(變形記或翩然蛻變),使成‘My Fair Lady’(窈窕淑女)

•隨順:有緣則渡、有德則助;大叩大鳴、小叩小鳴、不叩不鳴

•新抗癌三部曲

    去除(惡習)vs.切除(開刀)

    話療(心病)vs.化療

    放下(執著)vs.放射線療法

    身火加心火,火火成炎,癌字之正確發音「ㄧㄢˊ」,是防癌衛教的第一課。

•公衛是一種志業(與職業有別)

•一氧化碳性格(CO personality)
對策:多開窗,門窗與心窗(即「曾經擁有不必執著」的哲理)

•氮的反撲--碳足跡(carbon print)退燒後,「被奴役的氮氣」將上演「布拉格之春」。

A.P.H., 一個全民健康的徽誌,向W.H.O.嗆聲

有愛作基礎,勝利更持久
With Love, Victory Lasts(LV的新品牌)

•彌補造就圓滿(藉寬容、同情心與共生心)Mending, by means of tolerance, compassion and symbiosis, makes perfect.

•鏡心蘭語(「經書涵養心如鏡,福德薰陶語似蘭」) “Deep Thoughts from A Pure Heart”

圓規•歸元(「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Compasses & Origin──Humans in Nature)

•職場的S.H.E.(Safety, Health, and Ease)

•職場的快樂因素:參與感(participation)、滿足感(satisfaction)、成就感(achievement),正如美國工業醫學開山祖師Dr. Alice Hamilton 之所云:”For me the satisfaction is that things are getting batter now, and I had some part in it.”「我高興事情漸趨好轉,而我過去也曾參有一份」。 

•請少忙、少忘(忘與忙是心性的死亡)

•人生:有事做、有人愛、有苦受。職業衛生,簡言之就是「工作的衛生」,從有事做開始。

明. 王陽明 先生在理學與知行合一的努力上曾云:「起向高樓撞曉鐘,尚多昏睡正懵懵,縱令日暮醒猶得,不信人間耳盡聾。」〈睡起偶成〉
如果一個校園有鐘樓卻沒有鐘,如何讓一個有心想撞曉鐘的人去喚醒仍在昏睡的「頭家」?

•北醫之獨特,在於其校訓「誠樸」與校歌「…學好做人方做醫,……」。

•今日之社會亂相始於「說者不誠,聽者不信,誠信(Integrity)喪失」,所以有道是:「族群對立,意識心結;誠信喪失,共和危機」(Ethnicity conflicts, Idiosyncrasy sensitizing;Integrity vanishing, Republic faces crisis.)以及「歷史領航,夢想起飛;法治民主,玉山再造」(History, the light house, Dreams come true;Judicial-Democracy, the spirit, Summit be re-establishied.)。

•與人競爭的「卓越」(Excellence),不如自我鞭策的「正精進」(Above & Beyond)。

•真理vs.政策
「真理就是力量」(Fortis est Veritas)是英國牛津大學的校訓,哈佛也採用“Veritas“(真理)為依歸,但世俗之人更堅持遊戲規則(game rules or policies),遑論康德主義(Kantianism)與孔德主義(Comtism)之差異高下。這也是愛爾蘭教育家J. Swift所著《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 1726, by Jonathan Swift, 1667∼1745)一書的諷剌隱喻(寓)。

•公衛系,又名「百齡壯年系」,即活到百歲的年齡還有壯年人的身心。

體內外環保的「綠生活」,正是老子.《清靜經》的實踐。

醫院無藩籬(hospital without walls)→醫院無病房(hospital without wards)

•綜上三點,有「三五」的口號出爐,即綠生活(3字)百齡壯年(4字)→醫院無病房(5字)

•心想事成(wishes come true),不如「心未想,事已成」(Your wishes are granted before they are spoken.)

•俗諺: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多讀書。然而,好命、好運不如好的生活習慣。

•Depression乙字,在氣象學上是「低氣壓」,是熱帶低氣壓旋風或颶風的起因;在醫學上是「沮喪、鬱卒」,因抗壓性低是憂鬱病的原因。氣象學與醫學理念有相通之處。

四、 閒雲野雁

在即將退休的日子,歸去、退隱等相關詩句,不時地湧上心頭,如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辛棄疾的〈西江月〉、徐志摩的〈偶然〉與〈再別康橋〉、毛寅初的〈觀花、觀雲〉與法國詩人彼德萊爾的〈異鄉人〉(‘L’Etranger’, by Charles Baudedaire, 1821~1867)等。

〈西江月〉中說:「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遊、宜睡;乃翁依舊管些兒,管竹、管山、管水」。他又說:「任老夫逍遙歲月,看兒曹整頓乾坤」。以上,正是我內心的寫照,天人合一的自然醫學是我興趣的依歸。

陶淵明,我國最有名的隱逸田園詩人,辭官後息交絕遊,與世相遺,以隨順之心,不作惶惶不安向外追求之事(「事與我相遺,復駕言兮焉求?偈不委心任去留?胡為遑遑欲何之?」);他喜歡與親人話家常,並排遣寂寞與憂愁於琴書之中(「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並做些農事與郊外踏青怡情養性事(「策扶老以流憩」,「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他也喜歡看出自山谷的雲與知返的倦鳥(「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返。」)。這種觀雲的日子,古今中外做同樣想的,竟有不少人,如:

「…(前數句表達對朋友、國家、美女、黃金與上帝等的冷漠)」

「唉,奇異的異鄉人,究竟你愛什麼呢?」

「我愛那雲…飄逝的雲…在那邊…那些奇妙的雲。」(‘L’ Etranger’)

  徐志摩 先生自比做一片雲,美好的英國劍橋像是一片雲彩,於是在以下兩首詩中,有如此的抒情…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

在這交會時放的光亮!」〈偶然〉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做別西天的雲彩。

………………………………………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再別康橋〉

 

前北京大學校長 馬寅初 先生,他在退休後有如下灑脫的心境:

「榮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卷雲舒。」〈觀花、觀雲〉

昔時,有「追日」的忙碌,今日,將有「觀雲」的悠閒。觀雲在千變萬化中,會有許多靈感的啟發,如「雲山起翰墨」(1)與「北海濡墨雲作紙,……(2),或許會在偶然中看到「天際神龍」(3)。(註:語出對聯1.「雲山起翰墨,星斗煥文章」 2.「北海濡墨雲作紙,夢筆栽花山為盆」 3.「雪中歸雁猶留迹,天際神龍半是雲」。)

結語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雖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三者間有極大的認知落差,不過以上報告著實也相當具實地將後學個人過去 一甲 子的學思歷程呈現在眾人面前。「彌補造就圓滿」,它可以有兩方面的考量,是自己的回顧與反省,也是他人的評鑑與論定。使徒保羅(Apostle Paul)在〈新約・提摩太後書四章78節〉的一段話,是我的心聲,雖然「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但「彌補」的藝術還是可以造就「圓滿」: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   I have fought the good fight ,

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        I have finished the race ,

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I have kept the faith.

從此以後,                    Now there is in store for me the crown of

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        righteousness , which the Lord , the righteous

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        Judge, will award to me on that day - and not

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          only to me, but also to all who have longed for

不但賜給我,                  his appearing.〈N.T. 2 TIMOTHY 4:18〉

也賜給凡愛慕祂顯現的人。 〈新約•提摩太後書四章7•8節〉

連同大學的時間算進去,北醫這個校園有我20多年「野雁」歲月的留跡,這些日子後學沒有「神龍」的際遇,所以也沒有能為人提攜,拉拔的能耐;不過相對地也沒有陷人於不義,帶給他人或團隊不便的困擾,或誤人子弟事,所以可以走的很坦然與自在。套一句Dr. Donald Moriski(之前來訪的UCLA客座教授)向畢業同學說的話,「慢慢走」是也。美國偏遠的阿拉斯加州的州花是勿忘草(forget-me-not),希望不被遺忘。當有一天校園鐘樓的鐘聲響起,當縷空的橫廊長春藤綠葉長蔭時(指舊教學大樓穿堂前),請勿忘我(Forget-Me-Not),那是後學為大家爭取來的禮物。

陶淵明在辭官歸隱時,以「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表達不怨天尤人,承擔自己去留的決定。在職期間雖有不如意事,但心念一轉,北醫仍然擁有許多迷人的地方,正是《金銀島》作者史蒂文生之所云:「很少有人來到這裡又離開,他們在燃燒生命之處漸老去」(註),也符合麥帥(Gen. Douglas MacArthur, 1880~1964)之名言:「老兵不死,只是漸漸凋謝」(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註:英.史蒂文生.《南海歲月》(‘In the South Seas, 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 ),描寫太平洋群島「迷人的魅力」)

誠摯地感謝陪我走過這些日子的諸多親人、好友,今借用希臘女歌手Nana Mouskouri的名曲‘L' Amour’Only Love),〈愛〉,予以抒懷:

L' Amour (Only Love)

曲:〈愛〉;唱:Nana Mouskouri

中譯:林佳谷               

Only love can make a memory. 有愛才有回憶

Only love can make a moment last. 有愛才能使瞬間長存

You were there and all the world was young 有你在,世間有朝氣

and all it's songs unsung. 有唱不完的歌

and I remember you then, when love was all,  我憶及你,當愛是生命的全部,

all you were living for, 一切為你而活

and how you gave that love to me. 你讓我感受了那一份愛

Only then I felt my heart was free. 為此,我心自由無罣礙

I was part of you and you were all of me. 我是你的部份,而你是我的全部

Warm were the days and the nights of those years.  那幾年,我心中終日溫暖

Painted in colors to outshine the sun. 生命色彩亮過太陽

All of the words and the dreams 所有的話語、夢、

and the tears live in my remembrance. 與淚水盡在回憶中

 

最後謹祝

 圓規.歸元     Compasses & Origin,

翩然蛻變       Metamorphoses;

日日精進       Above & Beyond,

綠樹長蔭       ‘Ombra Mai Fu’

(Never was the shade).

榮耀與共       Amazing 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