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117期
118期
119期
120期
121期
122期
123期
124期
125期
126期
127期
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123期

卡比歐特斯--再造世界的村莊

卡比歐特斯-再造世界的村莊

 

蕭如珀

書        名:Gaviotas—A village to Reinvent the World

         者:Alan Weisman

出  版  者: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company

出版時間:1998年

卡比歐特斯位於南美哥倫比亞東部的大草原上,   貧瘠,荒蕪,不適合人居住。1970年左右,一位義大利律師的兒子保羅•盧蓋立(Paolo Lugari)來此開墾,積極尋找適合開發中國家的技術與生活方式,實現他的夢想。由於他的堅持與努力,卡比歐特斯於1997年獲得聯合國零污染研究的零污染首獎。

保羅•盧蓋立誕生於1944年,在哥倫比亞西南部的一個寧靜殖民城市伯帕揚(Popayán)長大。父親是義大利的律師、工程師和地理學家,因愛上哥倫比亞這個熱帶國家,和19世紀哥倫比亞總統的曾曾孫女結婚而定居下來。盧蓋立自幼在家接受父親的教育,未曾上學,順利地進入國立波哥大大學(Bogotá’s Universidad Nacional)就讀,並獲聯合國的獎學金到菲律賓研究公共衛生。

1965年,盧蓋立返國,負責策劃哥倫比亞太平洋海岸全球最大之一的原始熱帶雨林地的發展。幾個月後,由於擔任公共事務部長的叔叔之邀,一同搭機前往東部貧瘠的大草原考察。盧蓋立在機上望著相當於荷蘭4倍大的浩瀚大草原,深深著迷,心中充滿著願景…。本書作者亞藍•威士曼(Alan Weisman)是美國國家公共傳播製作環保議題的記者;他的環保文章經常刊登於《紐約時報雜誌》、《洛杉磯時報雜誌》…等。他著有《國界:美國和墨西哥交界》和近作《血液的呼喚:找尋我的家族不為人知的過去》。

大草原

盧蓋立決定和他的弟弟前往幾個月前在飛機上所見到的大草原。哥倫比亞介於南美和北美銜接處。因地處熱帶,四季溫度變化不大。但因它的高度高,因此從熱帶到寒帶的植物分佈其上,物種多且複雜,其多樣度僅次於面積7倍大的巴西。他們從富庶的波哥大往東走,漸漸進入貧瘠、荒蕪,政府管不到,到處都有游擊隊設下路障和檢查站的草原地區。

大約1970年,盧蓋立決定落腳於雷諾斯區的卡比歐特斯,這是第一大城波哥大東邊的一個古老村莊。他希望在全球最荒蕪的地方做社會實驗,如果證明成功的話,那麼世界各地無一不適合人居住。另外,他想拯救將因哥倫比亞聯邦水壩計畫而沈沒壩底的古村莊。盧蓋立抵達卡比歐特斯後,發表了震撼性的演說,攻擊電力公司買下了當地所有的建物並開始灌漿作業。由於他的努力,卡比歐特斯得以保存下來,而發展成為著名的觀光地區。

為了從頭建設卡比歐特斯,盧蓋立拜訪了波哥大安地斯大學的機械工程系主任喬治•薩普(Jorge Zapp)和國立大學農化系的土壤化學家史威•澤史里爾斯博士(Dr. Sven Zethelius)等專家,請他們幫忙規劃村莊的發展。

薩普主任注意到當地河川的水流幾乎呈靜止狀態,水位很淺。為了取用乾淨的飲用水,他和他的學生實地做勘查,認為鑿井為最立即可行的辦法。經過二年的測試,薩普發明了雙作用泵,以便取用40公尺深的地下乾淨水。一般民眾負擔不起,仍是喝著取自淺井已受污染的水。

卡比歐特斯附近的土質很差,是哥倫比亞最差的沙漠地。這讓澤史里爾斯非常頭痛,極力思考如何栽種作物,以解決居民的糧食問題。一開始,他們試種果樹和玉米,可惜都未能成功。澤史里爾斯提醒盧蓋立注意全球所面臨的氣候暖化與物種消失等嚴重問題。因此盧蓋立決心建設卡比歐特斯成為文化匯集的環保村莊,一個從草原、太陽和水所建立的文明。

1975年,亨利•摩亞〈Henry Moya〉抵達卡比歐特斯時,當地只有10戶人家,包括2名教師、1位護士、1家商店、1個收音機員、氣象員夫婦和工人。經過規劃後,盧蓋立決定建立一個可以容納350人的新社區。有了初步的計畫,工人們每天早上3點起床,每天做500塊取自雷諾土壤的土磚塊,以應付建造社區所需的20萬塊磚。社區建設的總指揮是路易士•巴伯斯(Luis Bobles);1975年薩普主任將他引薦給盧蓋立後,舉家遷往卡比歐特斯。

巴伯斯和他的研究生將以前所學的焊接、車床等技術帶至卡比歐特斯,以既有的材料設計風力發電機、太陽能熱水器、甚至太陽能馬達…等。在以前公路局留下裝備齊全的小屋中,他們將回收的資源再利用,製成各種風車模型、太陽能集熱板及各式的泵等。

1973年爆發了世界能源危機,卡比歐特斯的環保社區受到了世人的關注,記者報導社區所使用再生物質所製造的工具與太陽能集熱板,令人讚嘆不已。1976年,聯合國發展計畫指定卡比歐特斯為模範社區,並給予研究補助經費。有了聯合國的補助,社區的發展更為順利。盧蓋立也因此接受聯合國的委託與支援,巡迴世界各地,一方面宣導他們的理念與作法,另方面亦吸取他人的成功經驗。

就在巡迴的旅程中,盧蓋立找到了長久以來困擾他們的栽種問題之答案。由於飛機拋錨,盧蓋立得以在巴西門諾斯港停留,參觀天主教士們利用雨林黏土混合棕櫚木再加入鈷、錳及微量的鎂、鋅、銅等的改良土壤,置於箱內栽種而成的蔬果。回國後,盧蓋立指派一組人到巴西學習熱帶地區栽種蔬果的方法。九個月後,他們成功地培育了蕃茄、茄子、小黃瓜、萵苣等蔬菜。所用的土壤都經過改良,並加入所需的肥料。後來,為了徹底防止蟲害,他們更製作所需的土壤,正如巴西教士所做一般,以木屑或鋸木屑為主,再加入所需的礦物質。

1979年,聯合國發展計畫派遣評審員到卡比歐特斯實地考察,以做為是否繼續補助的依據。除了介紹合宜的機械外,薩普更帶他參觀了水耕園區,解釋他們改良巴西的農耕制度,將梅達地區的稻田廢棄物再利用,做為生長的媒介,並擴大應用到花卉園區,獲致不錯的效果。

有了初步的基礎後,薩普和盧蓋立更積極開發太陽能科技,不僅用於照明,更試圖在冷藏方面做突破。他們的成果製成了影片,在溫哥華世界會議上放映。二年後,在布宜諾斯艾力斯所舉行的全球開發中國家科技合作大會中,卡比歐特斯被認為是第三世界使用合宜科技的卓越例子。

雖然聯合國提供經費,支援卡比歐特斯的發展,但錢的問題卻時時困擾著盧蓋立。幸好社區提供免費的吃、住,往往可以暫時解決無法如期支薪的難題。為了工作之餘有適當的消遣活動,卡比歐特斯組成橄欖球隊。由於球員的投入,三年來不曾輸球,賽後的慶祝活動更讓大家狂歡盡興。

1979年,聯合國開發計畫派遣路易士•泰斯(Luis Thais)前往卡比歐特斯做評鑑。他一路看到卡比歐特斯的綠地、鳥鳴與花香;原有的公路局建築改成機械與木工店,緊鄰著一個工程實驗室;對面是供應倉庫,中間是維修場;另一邊是一個有6個班的學校,附近有2棟單層的學生宿舍,可供100多位學生住宿;再過去是工人和研究員的住所,對面建有雙人房,雙人房的後面則是2房的診所;私人住宅都在遠處。

泰斯參觀了機械設施、水耕園和曾經獲獎的風車等,最後參觀了設計精巧的泵。學校的蹺蹺板和鞦韆都可當成動力,學生可以一面玩,一面抽水灌滿學校的水池,令人驚嘆。泰斯感受到社區經營的不易,同意建議開發計畫持續提供經費支援。

工具

隨著泰斯的到訪,聯合國開發計畫批准了補助款,卡比歐特斯的社區計畫得以持續地進行。風力發電是開發中國家最便宜的能源,為了開發組裝容易且耐用的機組,薩普試過58次後,終於成功了。薩普的風車是5葉裝置,可以使用至少5年不必維修,對於外銷助益很大。

太陽能集熱板也是卡比歐特斯發展的重點之一,使用於照明、熱水器,甚至於可用來燒開水、烘乾衣物。他們參觀過以色列的社區規劃後,都對以色列善用太陽能的決心與毅力佩服不已。1980年代,以色列已是全球建物中太陽能熱水器裝置率最高的國家;他們甚至訂定法令,規定8層樓以下建築物的熱水器都必須使用太陽能加熱。

盧蓋立致力於環保節能科技的用心獲得了哥倫比亞總統的讚賞,任命他為總統的科技發展顧問,令薩普和其他的工程師都深感訝異。雖然盧蓋立稱不上是一位科學家,他只是充滿著想像力和有著超強的記憶力,但他知人善任,會聽大家的意見而做正確的判斷。

盧蓋立希望在大草原飼養牛,他希望飼養在菲律賓所看到的水牛,但哥倫比亞的品種不同。1970年,他說服一位牧者捐出了20頭純種的布拉瑪公牛。三年後,他仍希望得到如此優良的牛隻,可惜無力支付。後來有位農夫唐•梅森(Don Mason)設法得到了幾頭小雌牛,才解決了公牛的寂寞。

梅森離開後,由受過獸醫訓練的歐瑪•馬霖〈Omar Marin〉接手。牛隻飲水時,排泄物會收集至溝槽,再經過水化與發酵過程,得到的沼氣經由地下管子通往醫院的廚房,供爐子使用。一般住戶的爐子亦使用沼氣,沼氣來自豬的排泄物。

沛普•郭梅茲(Pepe Gómez是一位社會科學家;祖父沛普•西也拉(Pepe Sierra)是哥倫比亞的首富,擁有245個大農場。郭梅茲對於生意興趣不大,倒是非常關心全球的社會運動,所以對卡比歐特斯充滿了期待。卡比歐特斯在行政首長離開後,亟需一位負責組織的人才,郭梅茲充滿著活力與願景,順理成章地接替了行政首長的職位。 

1983-1987年間,郭梅茲共製作了6支影片,介紹卡比歐特斯對環境的關心與創意,在世界各地放映,與全球關心環境的社區及國家密切交流,得到極大的迴響。卡比歐特斯不僅致力於發展自己的社區,對於需要援助的社區,亦慷慨伸出援手。他們的卡車上載著工人與工具,到處幫人鑿井取水,並教導居民預防與水有關的傳染病之方法。 

1989年,聯合國克服貧窮區域計畫出版了三本的套書,收集了聯合國研究員,包括薩普等所開發成功適合第三世界國家的科技,其中卡比歐特斯就有50多項。薩普並不因此而開心,因為科技帶給人們便利,卻也引發社會的變革,傳統互助關心的習俗往往因科技的發展而變調。 

盧蓋立也有煩惱,因為哥倫比亞政府取消了對卡比歐特斯學校的補助,使得學校的經營面臨了困境;更糟的是,卡比歐特斯的節能科技也因外在環境的改變,而陷入了無法自給自足的窘境。在一次與工人領導人的聚會中,盧蓋立告訴大家:「我們真的有危機了。」大家心知肚明,因為有好幾個月沒發薪水了。但盧蓋立沒告訴大家的是,他自己借貸來支付大家的薪水。 

雖然如此,卡比歐特斯是一個和諧的地方,每一部份都同樣重要。自從二年前郭梅茲當了駐中國的大使離開後,沒人負全責;但整個社區運作得宜,無人犯罪,不需上鎖;有教堂,但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道德的尺;沒有婚姻制度,但家人卻是和睦相處。

 樹木

哥倫比亞治安不佳,毒品氾濫,但卡比歐特斯以它特殊的社會制度在艱困的財政下持續找出它的生路。為了綠化草原沙漠,他們努力地引進加勒比海松樹。1982年,澤史里爾斯認為松樹必須植入菌根以消化當地的土壤。幾年後,他們派人至委內瑞拉研究商用松樹的栽種法,一致認為菌根的必要性,剛好美國捐贈了3公斤,順利地解決了他們植松的需求。 

後來不可思議地,菌根竟然在卡比歐特斯大量地繁殖,成效遠大於委內瑞拉的栽種,他們推測應是與卡比歐特斯的土地未曾使用農藥有關。松樹得到附近草原所提供的養分,雖然植松的土壤僅有2公分深,但生長快速。不僅如此,隨著松樹越種越多,各種各類的藤類植物、矮樹叢、木本植物都在松樹間茂密地生長。 

1995年,他們在2,000公頃的土地上種植了180萬株小松,使得植樹範圍增加到7,000 公頃。1996年預計再植180萬株,希望能將樹林面積擴大為3倍。盧蓋立有一天在報上得知,歐洲正缺乏從松樹表面流出的天然樹膠,以做為漆、膠、化妝品、香水和藥材的原料。 

他們從委內瑞拉學到了收取松脂的技術,但松樹必須至少種植20年以上才行。卡比歐特斯最早種的松樹只有8年的樹齡,比一般同齡的松樹高出20%,所以他們想做實驗,看看是否能提早收成松脂。

收成的過程很順利,每12天割一新切口,漸漸往上割,36天後所收集到的松脂是其他一般種植25年松脂的量。松脂可以回收,一棵松樹可以切割8年,休息8年後再切割。經過技術的改進,再加上爭取到補助的經費,使得產品可以商業化。他們利用原來製造太陽能集熱板的工廠做為松脂的處理廠,每天60名工人忙著採集25萬株松樹。松樹既能綠化環境,又商機無限。 

此外,為了飲用水的安全,他們開始生產瓶裝水與袋裝水,所用的水都經過太陽能煮開殺菌過,成效良好。卡比歐特斯原生樹種甚多,藥用植物廣為居民所使用,是一珍貴的藥用植物研究場所。

結論

卡比歐特斯的生活方式採科技與自然相融並,他們的風車將熱帶溫和的風力轉為動能,太陽集能板在陰濕的熱帶地區產生電力,製造土壤種植作物,學校的蹺蹺板用來抽取深井的地下水,在在顯示出卡比歐特斯的生存技巧,難怪聯合國稱它為開發中國家的典範。 

考古學家深信,有好幾百萬的馬雅印地人曾經在美洲叢林地帶如此與大自然融合生活達1,800年之久,是大自然永續的生活方式。本書作者透過村莊居民的生活與互動,栩栩如生地完整傳遞出卡比歐特斯的狀況,和諧又和平,有創意又自然,像個世外桃源,真實的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