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141期
142期
143期
144期
145期
146期
147期
148期
149期
150期
151期
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143期

天燈、蜂炮、煙火

天燈、蜂炮、煙火

    

王秋森

每年從春節到元宵的十多天期間,各地民俗慶典活動陸續登場。天燈、蜂炮、與煙火的大量施放吸引了數以萬計的民眾前往參與。但在利用這些傳統節慶進行祈福、許願和觀賞活動的同時,民眾的安全與健康卻承受了不小的風險,環境也受到了污染的威脅。

在台北縣平溪鄉年年舉辦的天燈節,都會看到尚在冒白煙的天燈落入樹林中,令人提心弔膽,深恐引發大火。今年的天燈節自2月16日大年初三開始,長達十多天的系列活動結束後,散落在山谷、河床、樹林或電線上的成千上萬個天燈殘骸,以及遊客留下的滿地垃圾,要花半個月的時間才能清完。而飄落到河中的天燈,清潔隊員還須下水去撿,備嘗辛苦。

今年在嘉義市舉辦的台灣燈會,當主題燈於2月28日晚間7點開幕式中點亮的瞬間,從煙火台向外四射的焰火,有些衝向人群,導致不少觀眾的手部、背部及臉部被灼傷。計有33人送醫急救,其中傷勢較重的7名需要住院治療。據承包施放煙火的公司人員表示,事故原因疑是部分煙火發射管發生膛炸。

台南縣鹽水鎮今年元宵節的蜂炮活動歷時2天2夜,於2月28日晚上達到最高潮。在鹽水鎮公所的宣導下,大多數遊客都已儘可能做好全身覆蓋,藉以閃避蜂炮,但仍有十名遊客的頸部或背部皮膚被灼傷。而蜂炮施放後散落的炮屑,以及攤販與遊客留下來的垃圾,鎮公所動員所有清潔隊員及臨時工清理,約清出150噸,其中在攤販集中區約有120噸。除了安全問題,施放蜂炮時產生的震耳噪音以及濃度高達標準限值數倍的空氣中懸浮微粒PM10,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亦不容忽視。

天燈、蜂炮與煙火的大量施放顯然具有一定程度的風險。但即使僅由個人或少數人施放仍可能釀成災害。譬如,台北縣三峽鎮一名12歲少年,於今年過年時因放煙火而炸傷右眼,導致腦出血,一週後不治。又如,今年  元宵節傍晚,中山高八堵路段發生一個天燈殘骸掉在一輛高速行駛中的汽車擋風玻璃前,幸虧司機能鎮定應變,未造成車禍。事故發生當時平溪鄉正在舉行放天燈活動,不過兩地的距離超過30公里,因此掉在汽車擋風玻璃前的天燈極可能是個人在距當地數公里範圍內施放的。但這件事故亦凸顯了施放天燈的潛在風險。

相較於2007年,在今年元宵節的鹽水蜂炮活動中受傷的人數已大幅減少。三年前犁蜂炮的群眾之中計有三十多人頭部或臉部受到輕傷,有一人因受推擠而導致骨折;又由於空氣品質太差,有一人當場昏厥;因受煙薰、炮灰、炮屑嗆鼻而感不適者多達數百人。今年在安全方面的改善應歸功於相關單位所做的許多預防措施與宣導。譬如,禁止蜂炮採用塑膠頭,宣導遊客穿防護裝備及戴口罩,以免被蜂炮炸傷或受炮煙影響而導致呼吸不順暢。

天燈、蜂炮、煙火等各類在環境、安全與衛生上具有高度風險的傳統節慶活動,若僅在安全維護措施謀求改善,則意外事故仍將難於完全避免。鹽水鎮2007年元宵節的盛大蜂炮活動過後,筆者曾以『傳統節慶活動的環境安全與衛生』為題,於本刊第107期發表一篇環保短評,建議地方政府於舉辦傳統節慶活動時在環境安全與衛生方面多加考量;若能配合科技的進步,使用雷射燈束與類似鞭炮的音響等較無環安衛風險的新科技產品來取代炮城,則更能讓參與民眾安心享受傳統節慶活動的喜樂。

針對本質上具有環安衛風險的傳統節慶活動,其主辦者皆墨守成規,不肯改變活動形式;而地方政府首長則皆基於政治考量,避重就輕,僅採取治標的安全維護措施,不試求活動形式的變革。以鹽水鎮已有一百八十三年歷史的蜂炮活動為例,其起源相傳是昔日關公神轎遶境時放炮鎮壓住瘟疫,因此其主辦者無法理解能鎮壓瘟疫的蜂炮竟然會有環境、安全與健康上的風險;而且當地人相信蜂炮愈多愈旺,當神轎遶境各里,信眾紛紛敬獻炮城給關聖帝君,因此不可能同意縮小點燃炮城的範圍。

歷史悠久的各類民俗節慶活動相信有其保留的價值。但應保留的是節慶的精神,而不是使用天燈、蜂炮、煙火的活動形式。科技不斷地在進步,目前的科技已能讓五光十色的雷射燈束以及精緻的音響設備產生不遜於蜂炮、煙火的視覺與聽覺效果。傳統觀念的改變需要很長的時間,寄望關心環境、安全與衛生的團體能更積極鼓吹替代的節慶活動形式,亦期待地方政府首長能真正負起維護人民安全的職責。在環安衛團體與相關單位的協同推動下,或許傳統節慶活動的主辦者和參與民眾能提早接受風險較低的替代活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