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141期
142期
143期
144期
145期
146期
147期
148期
149期
150期
151期
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147期

資源有限的地球倫理—永續未來的評論

資源有限的地球倫理

 

蕭如珀

書        名:Ethics for a Finite World

--an Essay Concern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者:Herschel Elliott

出  版  者:Fulcrum Publishing

出版時間:2005年

人類對於地球資源的認知是否正確呢?西方的道德觀主張人類生而平等,對自然資源擁有平等的使用權;這在人口越來越多,資源越來越匱乏的地球是否適用,很值得探討。本書對此提出了革命性的看法。

 

1968年,蓋瑞特•哈丁(Garrett Hardin)提出了20世紀最有名之一的論述—公有財的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他認為人類不管是基於私心或慈悲心而對自然資源所做的開發,常會對公有財造成不可避免的破壞。例如在公海域超捕,或排放廢氣等,個人或特定團體因開發得到了好處,但開發所造成的破壞卻必須由居住於其上的所有人民共同承擔。

有鑑於此,本書指出了目前影響人類思維的道德觀,尤其是西方倫理對於地球環境的缺失,希望能改變人類行為思考勞不可破的既定原則。本書作者赫歇耳•伊利爾特(Herschel Elliott)曾於黎巴嫩貝魯特美國大學及佛羅里達州大學教授哲學。1986年退休後,他隱居於美國佛蒙州的一個偏遠鄉村,過著沒電的生活,用水取自山泉水。伊利爾特奉行素食主義,自力耕作,自製罐頭保存食物。他的生活單純、愜意、自給自足,最重要的是,對地球不造成負擔。

西方的倫理

西方的倫理建構在人生而平等的原則上,對於有需要的人必須伸出援手。大家都認為科技是萬能的,它能維持人類持續的成長。造物者賦予人類不可剝奪的權利,既可享受生活所需,且可爭取宗教、就業、家庭與庇護等各項人權。違反這些人權被視為是不道德的,削弱人們追求幸福的生活更被視為大逆不道。

西方以人為中心的倫理思維在人口稀少,資源富足的年代的確成就了人類生活的富裕與滿足。天賦人權經由哲學大師們的倡導早已根深蒂固,許多西方國家因此禁止各種不平等、歧視的行為,對於人類所選擇的生活方式與家庭中孩童的數目均予以尊重;此外,他們盡力拯救人們的性命,避免人們遭受苦難。在此思維下,基於道德的正義與平等,地球上的土地與財富應為全人類所平均共享。

西方倫理可說是非常理想化的,它並未顧及實際的生活情形。當全球人口分散,各地人口密度不高時,人們很容易取得地球的資源,開發所做的破壞對地球的威脅亦不大。人類的苦難往往在於人們的無知與懶惰,無法善加利用周遭的資源;因此,只要人們遵循西方的倫理,均有利於人類的生存與福祉,更可克服貧窮與不公。

可是,近年來全球人口快速地成長。2005年時,全球人口已達63億,而且每天還持續以20萬人增加。地球的原始森林已日漸匱乏,其他的資源亦令人堪憂。隨著人口大量地增加,一半以上必須居住於大城市中,食物仰賴運輸,廢棄物需專業處理,以往不需成本的生活必需品,現在則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與資源。人們要求更多的土地、食物、水、能源與新鮮空氣等,但這些已遠超過地球所能負擔,終究會耗盡有限的地球資源。

理性來說,固定資源在人口成長為2倍時,每人只能分得原有的1/2,成長到4倍時,則每人只能分得1/4。但實際不然,人們的要求往往隨時代的進步而持續地增加。雖然科技的進步大大地提高了資源使用的效率,但科技的成長有其極限。若人口仍是無限制地持續增加,屆時資源開始需要配給才能符合公平正義時,全球不會不安、慌亂而引起資源爭奪戰嗎?事實上,石油做為能源已產生數次的大小危機,而油價也從每桶3美元飆漲了數十倍。能源問題一直為有識之士所關心、憂慮,我們還能認為每個人都有無限的使用權利嗎?

糧食亦是顯見的例子,當食物不足以養活全球人口時,配給是溫和的手段。但沒人敢說它能維持多久,應該很快地就會演變成爭奪的局面;到時公平正義只好擺到一邊,強者應是最後的贏家,西方倫理很快地會經不起考驗的。我們是否應該未雨綢繆,而不是一味天真地幻想科技會解決所有的問題。

環境倫理

不同於西方以人為中心的倫理思維,環境倫理是以環境為中心的思考方式。環境倫理視環境而改變,所以它不僅在資源豐富時提供人們正確的行為模式,在資源不足時更是人們能持續生存的不二法則。環境倫理主要在於維持地球生態的永續與完整,它的道德原則有彈性,可視人口密度與地球實際的資源而調整改變。

當地球資源豐富時,各國因發展而遇到的障礙大都與環境無關,環境倫理的道德原則亦無急迫性。可是,當人口遽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會影響地球的秩序時,環境道德原則就一定要立即施行;亦即強制禁止人類進一步破壞地球的生態系統,環境的考量必須優於人類的需要與興趣。

人類在地球的生態系統中很獨特,他的自主性與競爭性已導致地球許多物種的消失。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中,近幾百年來他的行為對地球的影響至大,主要由於人類科技的高度發展與廣泛使用,使得地球資源因此而大量、快速地被利用而消失。人類對於自然資源握有強大的開發能力,所以他的權利範圍對於地球的永續是深具關鍵性的。

地球對於人類,乃至萬物的行為一向包容,並不會下指導棋,人類長期以來習慣在緩慢的學習過程中與地球萬物相處。然而,地球對於人類過度破壞的行為會採取否決的態度,它會適時地進行反撲,讓人類付出慘痛的代價。各國在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嚴重污染、表土流失與沙漠化、全球暖化等問題都讓大家傷透腦筋。

 資源有限的地球之基本倫理原則

為了能儘快減少地球上的人口,並停止破壞地球的資源,作者依利爾特基於環境倫理歸納出八大原則,以確保地球生態系統的耐性與彈性。

  1. 世上有兩種不同的價值,一是非物質性的,例如知識、資訊、教育、文化、善意、尊重等;另一是物質性的,例如食物、居所、旅遊、醫療、教育設施等。地球資源是有其極限的,因此,人口無法持續無限制地增加,而因應人口需要所興建的學校、醫院、圖書館、公園、遊樂設施等也無法無限制地增設。

  2. 當人口增加,環境的壓力即增強,資源的不足勢必引起道德基本行為的改變。假如每個人都按照相同的道德規則行事,以往人口較少時帶來益處的行為開始因人口增加而產生了傷害與破壞,此轉變點則稱之為道德逆轉點。

  3. 人類在資源有限的地球上可以選擇無限擴張的生活方式,亦可選擇遵循自然限制法則的生活方式,而實際的試驗會決定哪一種生活方式較合宜,地球會對人類的道德倫理行使否決權。

  4. 所有的生物在地球上都有其重要性,但重要性卻不盡相同。雖然如此,道德社區的永續性是道德生活的必要條件,它提供了地球的生態系統。地球是一個以生物為中心的道德社區,並非以人為中心。

  5. 所有的生物在地球上是平等的,但它們的地位卻有不同。從生物觀點來說,所有的生物對生態系統的永續角色平等,但並非每個人在社會各項機能運作的角色也是平等。這種先天的不平等是無法經由立法或道德法令的施行而使其平等的,有的人是主要的演員,其他人則適合敲邊鼓。

  6. 道德抑制是道德生活的必要情況。當人口遠超過生態系統所能負荷時,個人和物種都會競爭重要的資源;當資源極度匱乏時,地球即無法養育所有的人。

  7. 並非人類有著相同的人種基因就有相同的權利、機會和自由。惟有人類的行為,例如他們養育多少小孩,如何使用土地、能源等資源,如何保護環境等才能決定他們應有的權利、機會和自由,及他們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可能有的生活品質。

  8. 人類道德行為的法則一定要隨著人口與資源的寡而改變。目前世界人口太多,環境惡化是人類衝突與受苦的主因。因此,為了達成道德生活的目標,各國宜致力於控制人口的成長,及保護資源的道德義務。

促進倫理目標的建議

地球上沒有最終的道德答案,因為大自然從未告訴世人該如何做,它只會提醒世人哪些事不可為,而經由此間接的方式,人們在漫長的過往累積了倫理的知識。本書提出了許多建議,有的曾是環保人士所極力鼓吹的,有的則是作者自己的主張,但所有的建議都還需要經過實際的測試,以證明它們在資源有限的地球中是否真的可行。

下面是書中的建議,共有20項:

  1. 地球村是一自我否定的理想,因在地球村中,每個人都享有食、衣、住、行、醫療、工作等相同的權利,這陷入了只要是人就有權利的迷思中。

  2. 國家和其人民都在進行他們自己的道德文化試驗,舉凡人口數、城市化的程度與對資源使用的情形等經由嘗試錯誤法而做出自己的文化試驗。

  3. 嚴格禁止移居他國,沒有任何國家有義務和他國人民平等共享自己的資源。

  4. 禁止從他國進口燃料、木材和礦產,因為工業國家是全球主要的消費國家,也是主要的污染製造者,它們無權使用他國的燃料及資源。

  5. 在道德上,要減少過多的人口比降低過度的消費更不容易。當資源開始匱乏時,降低消費可解燃眉之急,但要減少人口則困難重重。

  6. 對16歲以上的人民發行可交易式的石油配給券,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7. 以課稅的方式達到保護環境的目標。

  8. 取消免費教育,所有的學生皆經由貸款支付教育費用,等到學生加入職場再分期攤還,如此以付費方式來控制教育品質及學生人數。

  9. 飼養家禽與家畜以供食用需要大量的穀類和豆類,對地球造成極大的負擔,因此推行素食不僅可以增進人類身體的健康,更可以修復遭受破壞的環境。

  10. 每個人應對自己的身體負責,對於酗酒、抽菸等任意糟蹋自己的身體而就醫者,應該自行負擔大部分的醫療費用,而不是期待別人的互助。

  11. 對於基本的食物,例如穀類、豆類、蔬菜油等應由政府訂定低廉的價格,人人可以負擔得起,貧民所領的食物券只能用以換取基本食物,不可購買菸、酒等。

  12. 減少產品的廣告,以降低消費的誘因。

  13.  一個國家的氣候與環境往往影響該國人民的行為,而此行為也決定了他們的權利、自由與機會。

  14. 低人口密度比高人口密度更能享受高的生活品質。

  15. 在資源有限的地球上,人們應慢慢地找出適合當地的人口數與生活品質。對於一個地方的人口數與生活方式並沒有最好或最正確的答案。

  16. 科技越進步,效率越高,人力需求越少,人們的工時也應該越來越少;人們不應該增加工時,賺取更多的錢去購買廣告促銷的產品。

  17. 因政府的開發而造成周遭土地或房價的上漲時,增值的所得不應屬於個人,應屬於社會共有。

  18. 自己所努力生產的投資才能獲取其中的利得,對於繼承的財富或靠別人而產生的利得是不道德的,不應獲取。

  19. 環境原則提議非平等的正義觀念,鼓勵少子,強調對社會的貢獻及愛護環境,反對或甚至禁止破壞道德目標的行為。

  20. 不同的國家或社會宜採用各種適合各地民情的人口政策,以降低人口的成長。

《結論》

這是一本頗具革命理論的書籍,當西方天賦人權的概念已成為普世價值,此信念已深植人心,西方社會已習慣享受富足繁榮,開發中國家則馬首是瞻,急起直追之際,依利爾特呼籲車子不能沒有煞車地一直往前衝,提出了地球生態系統以生物為中心,永續為最重要的前提,人不能因為有著人種的基因就能不顧地球環境,平等地要求各項權利、自由與機會,這一切似乎與現行所熟知的理念差別很大。

依利爾特認為,在一個資源有限的地球,其倫理必須有三項基本原則:1, 它必須遵循環境的原則,使得地球能永續生存,足以延續萬物的生命;2, 它一定要能降低人們的物質需求,減少對環境的負擔;3, 在此基礎上,它一定要能重建一個人們在各方面,尤其在精神層面都能發展的社會,使人的生命有意義。

那麼,為了地球的永續發展究竟應該採取何種手段呢?是要顧及現時生活的發展而做緩步地改進呢?還是應採行更積極或甚至革命性的作法,以達全面性的改變呢?這個問題讓所有的環保人士絞盡腦汁,因為這牽涉到生活於地球上的人們之心態與意願,當然也關係著成事的困難度。依利爾特以其勇氣與大無畏的精神,挑戰當今奉為圭臬的理論,提出他理想性的建議,並身體力行,期盼他的建議能通過社會與地球的檢驗,勇氣可嘉,值得大家參考。

本書從哲理層面思考人口問題,這是一個人人都應面對的嚴肅問題,因為人是地球惡化的元兇。人類是有智慧的,他創造出世間的文明,但他破壞力十足,人口若無節制地增加,文明終究會毀在人類的手中。載舟、覆舟的臨界點也許還模糊,但對依利爾特來說,地球已數度對人類的行為行使了否決權,進行過反撲,人類所開的車子已衝過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