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153期
154期
155期
156期
157期
158期
159期
160期
161期
162期
163期
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159期

低碳家園

防爆電氣原理與防爆電氣機具之使用

    

孫振義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助理教授

今日,各國政府與世界各重要環保組織大張旗鼓的宣示著:人類應該進行「節能減碳的綠色革命」當下,究竟什麼是「低碳」?什麼又是「低碳家園」呢?事實上,低碳的概念有很多層意涵。普遍而言,低碳包含著:生態、環保、永續、綠色等精神。換言之,低碳家園所探討的不僅是表象的節能減碳而已,更是一種對於環境與生活的負責任態度。一個堪稱「低碳家園」的地方,可以用食、衣、住、行、休閒及教育等五大面向來談起。

「食」在

首先,在「食」的方面乃是強調「低碳飲食」,所謂飲食要低碳正是要達到自然、低加工、低運送距離(低食物里程)的目標。因此,在日常餐飲上,要儘量食用植物為主、肉類為輔,因為在提供同樣熱量的基礎下,生產肉類所需要的土地面積(生態足跡)比植物大上好幾十倍。此外,在今日精緻飲食的風潮下我們的食物被過份的加工與包裝。在這些加工處理、裝飾擺盤、精美包裝等過程,無形中也加重地球的負擔。尤其是今日的全球化貿易網絡暢通,我們食用的許多食物都仰賴進口,此現象並非是因為臺灣本土生產的糧食供不應求,而是人民的飲食習慣早已改變。我們吃麵食的比例已經大幅超越米食,進口水果也逐漸的成為習以為常的盤中飧,就連進口的餅乾、巧克力、糖果都已經蔚為風潮地成為主流市場寵兒。以上提到的各式食物多半是遠渡重洋的來到臺灣,他們所移動的每一里路正是燃燒化石燃料、排碳的成果。

其實,若說真要實踐「低碳家園」,也不算困難!第一步就先從改變飲食做起吧!先在沒有精神與生理壓力的狀況下逐漸選購、選用台灣在地生產的食材、水果、食品(例如:米果),若可以的話再進一步地每週選擇一餐(或一天)食用素食,相信就可以輕而易舉的為打造「低碳家園」盡一份棉薄之力了。

「衣」定要符合本土氣候

一般而言,在正式的社交場合或工作場中,穿著襯衫或一副西裝筆挺的樣子才算是禮貌、體面。然而,每當在炎熱的夏季看見有人西裝筆挺地在街頭奔馳時,總覺得像是看見「長毛大型犬」在台灣出現一樣奧妙!大家都知道臺灣位屬於亞熱帶地區,每年炎熱高溫的天候狀況比例相當高。因此,如果可以發展出適合臺灣當地的服裝型式與自然材料,並且推廣成為「國服」,相信對於實踐節能減碳的「低碳家園」有偌大的幫助。於公,輕便透氣的穿著有利於夏季調高室內空調系統溫度、降低能源消耗、改善都市熱環境、降低熱島效應;於私,人民穿著舒服又符合禮節的服裝可以清爽一整天,工作效率與幸福感也可以有效提升,何樂而不為?

因此,若要討論「低碳家園」,在衣著上一定要符合本土氣候發展。熱帶的國家本來就要展現出符合熱帶氣候的衣著,就像是在夏威夷穿著「夏威夷杉」一樣的自然!例如,前些日子社會輿論上熱烈地討論著大學生穿著夾腳拖鞋到校上課是否妥適?個人認為就是一件非常值得深思與研究的課題。在炎熱的夏季若僅穿著通風又涼快的拖鞋,因為拖鞋通風、材質少、清潔容易,亦可省去洗滌襪子所耗費之水與電,對於舒性與減碳而言無非是正向的幫助。總而言之,在追求低碳衣著的同時,政府應該培養人民有不同時機、場合之穿著禮儀概念,如此才能夠兼顧低碳家園與生活禮儀的目標。

臺灣支「住」

臺灣推動「綠色建築」從1995年開始迄今已經過了15個年頭,「綠建築」從鮮為人知的基礎概念到今日成為「時髦」的專有名詞是政府與許多推動者共同的成就。談到「低碳家園」,我們就不得不討論每個人一生中90%時間要居住、使用的建築物。建築物為人們所用,因此必須滿足使用上之基本需求。簡單來說,建築物的型式、材料及空間組成都必須達到使用需求才行。建築物在型式上有中式、歐式、原住民式、混合式等多種樣式;材料上亦可以選用磚、木、石、混凝土、金屬、塑膠等材料;空間組成則是迎合各種使用機能、生活文化、宗教形式等因素而異。然而,若以「低碳家園」的概念為出發點,建築物就必須符合「綠色建築」中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基礎概念。

我們希望「綠建築」要能夠兼顧開發與環境保護,因此需要能夠維持部分的生態環境完整並且盡可能的廣植樹木與草花,加上喬木的木質部本身有固碳的功能,因此大量的植樹尤其歡迎!另外,建築物在數十年到數百年的使用過程將衍生出龐大的能源消耗與排碳量,因此「綠建築」必須在建築物主要耗能的空調、照明與動力(例如:電梯)上詳加著墨。特別是臺灣位屬於亞熱帶氣候分區,建築物對於遮陽通風的需求遠大於隔熱保溫,因此不適合仿效寒帶國家興建玻璃帷幕大樓,因為玻璃材質本生具有的溫室效應功能會讓建築室內熱負荷增加,產生舒適性不佳及加遽空調系統耗電量的結果。簡言之,適合臺灣本土的建築型態應該是具有深遮陽與通風功效的建築物!

此外,在建築材料的使用上應該多選用「天然建材」、「可再生建材」或「再生建材」才堪稱為一棟實至名歸的「綠建築」,而若是可以達到就地取材的目標,將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築材料運送里程上的碳排放量。最終,「綠建築」必須能夠居住起來健康、低毒害,因此在室內環境與建材上的考量必須能夠確保居住者的健康,因為唯有讓居民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夠永續地推動「低碳家園」。

臺灣低碳「行」

便捷的交通一向是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因為每日當我們踏出家門的第一步開始,就與公共交通系統接軌了!低碳交通可以分成好幾種程度不一的實踐方式:步行與騎乘自行車堪稱是最低碳的移動方式;搭乘公車、捷運、火車等運輸工具是次一等的方式;汽車共乘、汽車共有制度等機制是碳排放較高但尚可接受的交通方式;碳排放量最大的就算是開車與搭飛機了!

個人認為人民追求「低碳生活」有時候也需要與現實環境妥協,因為確實很多人被迫居住在大眾運輸系統不便捷的地方。但是政府卻需要為實踐「低碳家園」而與環境奮戰!建議政府將興建快速道路的預算轉移至建構捷運、輕軌電車或公車系統上,以免發生便捷的公路系統迫使、誘使人民選擇使用汽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不低碳」行為。建議政府以舊市區(或已發展區)更新、打消投資型空屋的方式取代新市鎮的開發,以利於讓人民居住在公共運輸便捷的區域、減少交通開銷(彌補無法提升的薪資)、縮減交通時間(增加休閒時間、親子時間、幸福感),更可以大幅降低開發新市鎮的基礎建設費用、避開土地開發炒作圈套。最後,政府甚至可以用碳排放量為計算基礎,針對自用車使用者課較高的稅來補貼大眾運輸系統使用費用,最終落實「碳平等」的概念。

低碳休閒與

近年來臺灣因為生活水準與素質提升,休閒旅遊已經成為生活重要的需求之一。而許多旅遊行程中不再是單純地強調娛樂性質,「生態旅遊」、「低碳旅遊」、「在地文化體驗旅遊」已經逐漸成為休閒旅遊的重要選項之一。今日的旅遊不再只是抒解壓力的娛樂型態,更可以蘊含歷史、文化、鄉土、環境等知識的體驗、傳授與傳承價值。因此,瞭解臺灣這塊土地的過去文化歷史、自然環境、用對於環境更友善的方式進行休閒及旅遊,將有助於人民養成未來對於環境更友善的行為與習慣。亦即,低碳休閒與低碳教育正是一體兩面的呈現。

另一方面,在城市中,為了日常生活中短暫的休閒需求,透過公部門的建構或私部門捐獻,居住環境周圍可創造出適量的休閒空間(包括:公園、綠地、綠帶、廣…),讓市民願意在閒暇時走到戶外活動、促進社交機會、凝聚社區意識、體驗城市活力,用以取代待在家中吹冷氣、看電視、用電腦、宅網路等高耗能、高排碳的「休閒活動」。

基本上,「低碳家園」除了「低碳飲食」、「低碳衣著」、「綠色建築」、「低碳交通」、「低碳休閒」之外,更需要建構在一種堅定的「低碳信念」中。如此,「低碳生活」才得以具體實踐、維持。因此,唯有居民持續不斷地彼此影響、相互教育、共同凝聚低碳意識、集體督促政府建設,「低碳家園」最終才能得以實現。只要「低碳」目標確立,每個人每踏出一步,就是讓地球朝向「永續」更近一步;只要秉持著「莫以善小而不為」的信念,聚沙成塔,發揮螞蟻雄兵的力量,臺灣最終將可真正成為「低碳家園」,成為其他地球公民、國家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