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165期
166期
167期
168期
169期
170期
171期
172期
173期
174期
175期
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165期

讓地球再度豐盈:療癒自我與世界的     精神價值觀

讓地球再度豐盈

 

陳宛青

書        名:Replenishing the Earth

Spiritual Values of Healing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者:Wangari Maathai

出  版  者:The Doubleday Religion

出版時間:2010年

《關於作

本書作者Wangari Maathai博士是第一位因為推動環境保護運動而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也是第一位獲獎的非洲女性。來自肯亞的她是第一位得到博士學位的東非女性,是「綠帶運動」(Green Belt Movement) 的發起人,該運動自1977年至今已在肯亞地區種植了4,500萬餘棵樹木。Maathai女士在2002年進入肯亞政府服務,於20032007年間擔任該國環境與自然資源部副部長,期間在2004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她並曾於2009年被任命為聯合國和平大使。20119月因癌症病逝於肯亞的Nairobi,享年71歲。(如欲進一步瞭解「綠帶運動」,可參考www.greenbeltmovement.org網站所提供的資訊。)

在現代的世界裡,人們很容易感到與實體的地球疏離。儘管地球的現況已出現許多警訊與令人擔憂的事實,然而大多數的人並不常接觸自然界。本書作者投注了數十年的生命經營她所發起的綠帶運動,不但使得肯亞婦女能夠獨立自主,也種植了數千萬棵樹木維護了當地受創的原始森林。透過這樣的運動,當地的婦女從工作中找尋到自我,有了人生未曾有過的體驗。在這本書裡,Maathai博士希望能將那樣的感受傳達給每一位讀者,她深信傳統的四大精神觀─愛護地球、自立自強、感恩與尊重、服務的承諾─是最重要的關鍵。雖然Maathai博士本身是天主教徒,並曾在美國接受高等教育,但在本書中她引述了各種不同信仰與文化的觀點與讀者分享她從中獲得的啟發,例如:猶太教的「修復世界」(tikkun olam) 和日本傳統的「不浪費」(mottainai) 等觀點。她深信人們若能再度體現這些傳統價值觀,必能療癒自我的心靈,以及這個世界多年來所受到的創傷,讓地球再度豐盈。

前言

作者回顧過往,在1977年她發起綠帶運動之初,其實並非是因為任何信念或宗教的啟發而投入這樣的工作。當時她主要是因為看到肯亞當地婦女的困境,由於他們缺乏乾淨的飲用水和充裕的食物、收入與能源可供基本的生活溫飽,為了解決當地人民的問題才發起了種樹的運動,希望能透過種樹和保護原始森林的工作進而潔淨及保育當地的水源,滋養土壤,並保育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然而經過多年的投入和參與,她慢慢感受到商業過度砍伐對當地森林所造成的創傷,不光是對地球造成傷害而已,在無形中也同時傷害了當地人民的自信與自覺能力。而人民透過綠帶運動的參與,慢慢能夠重新站起來,為自己的人權、民主與環境發聲,爭取屬於他們自己的權益,捍衛家園。在這樣的過程中,Maathai博士體驗到了綠帶運動的成功推行,除了熱情與遠見之外,很重要的是其中擁有的四大核心價值觀:愛護地球 (love for the environment)、自立自強 (self-empowerment and self-betterment)、感恩並尊重地球的資源 (gratitude and respect for Earth’s resources)、服務的精神與義務工作(the sprit of service and volunteerism)

 作者指出,這些價值觀其實並非綠帶運動所獨有,而是人天性的一部分;只是在許多人的身上,這些價值觀被忽視了,而被自私、墮落、貪婪及剝削等惡習所取代。這些轉變,不但造成了地球資源被過度利用而逐漸耗竭,也同時對於人性造成了傷害。也就是說,在破壞環境的同時,人類也傷害了自己和許多共存的生物。相反地,透過Maathai博士推動綠帶運動的經驗,她也深刻體會到:在療癒地球的過程當中,人的身心靈也得以獲得療癒。因此,上述提到的核心價值觀對我們人類自身的心靈淨化也是有助益的。

 此外,作者也提到人天生對於世間的真、善、美本就有覺察的能力,因此透過與自然界的互動和接觸,這樣的覺察力能夠讓人類體會如森林或是山脈等這些支持著多元生態的自然資源,提供了我們呼吸的清淨空氣,也提供了潔淨的水源,並支持了多元生態的存在,這是非常值得尊重的。從這樣的觀點,環境變得神聖,因為一旦破壞了支持生命體系的環境,就像是摧毀生命本身一般。不過很不幸的,多年來因為人類社會工業化、機械化、都市化及生物棲息地流失的影響之下,許多人變得與自然界脫節,因而不再關心自己所處的土地,甚至有人因利益的結合而去大量耗損寶貴的自然資源。這過程中所造成的創傷都亟待修復。

 因此,在這本書裡,作者探討了綠帶運動這些核心價值觀的應用,大致將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章)主要是探討核心價值觀與綠帶運動的關聯性及其對於作者人生的影響。第二部分(第三章)則彙整了數種不同的觀點來幫助我們覺察這個地球的轉變,瞭解我們在宇宙中的處境,並體會人類存在的現況。第三部分(第四至第十一章)檢視了綠帶運動的四大核心價值觀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連性,並引述了不同宗教或文化傳統裡的深義以啟發讀者。綠帶運動的推行,也是透過聖經中舊約及新約故事的教義,來讓參與者體會其中對於自然資源的尊重與感恩,並從中找尋到讓人類覺察創傷與療癒的方法。

 在前言的最末,作者提到全球氣候變遷對於人類的影響是亟待解決的,尤其對於她居住的非洲影響更是深遠。工業化的國家或許有技術和經濟上的優勢可以對抗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巨大衝擊,但世界上有超過五十億的人口卻是處於尚未工業化的世界當中。作者強調,所有創傷的療癒絕不會自然產生,而是需要許多人的努力來共同面對。現今生態的危機不但是地球本身的危機,也是人類心靈上的危機。面對這一切的困境,人類需要有新的覺察,必須深切體認我們是這個地球大家族的一份子。如果能有這樣的體會,人類的心靈才會得到潔淨,球的創傷才得以療癒。我們必須認知到人人都是這個地球的守護者,才能在這守護的過程中對地球,也對人類本身做出正確的抉擇與行動。

開始(Beginnings)

這個篇章說明了當年Maathai博士如何在肯亞發起綠帶運動,從一個小小的社區婦女種樹計畫蛻變為一個她終生投入的事業與數以千計小團體的網絡結合。透過與四大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的公民環境教育講習,經由問答與討論的方式讓參與者瞭解生態破壞的現況與根本原因,並進而探索解決的對策以及人類所能扮演的角色。由於這些講習,與會者由過去對於環境議題的被動狀態,轉而成為能夠獨立自主並付諸行動的環尖兵。許多信奉這些核心價值的參與者不僅投入種樹育苗的工作,之後甚至自發性的持續從事原始林保育及景觀恢復的工作,甚至協助綠帶運動的工作人員收集雨水,對土壤流失等項目進行定期的監測,並因著這樣的參與和投入得到了很大的覺悟與啟發。

 而當Maathai博士進一步展開關於人權的倡議活動而必須挑戰那些剝削人民與環境的當權者時,她發覺自己內心並不畏懼反而更加堅強,因為她心裡清楚知道自己正在從事一個正確而有益於地球的行動。在她推動綠帶運動卻遭到肯亞政府為難的時候,她也遇到了許多為她挺身而出的朋友,更令她感到那些核心價值已經深植人心,使得這些朋友能為了保護地球而充滿熱情、無私地貢獻一己之力。

 透過這些公民環境講習的發展經驗以及作者自身多年投入綠帶運動的體認,Maathai博士深刻感受到這其中的精神價值觀對於現今的社會非常重要,而且能夠徹底改變人類生活的態度。也因此,她希望能透過這本書的討論,與讀者分享她的人生體會與理念。

《創(The Wounds)

在這個篇章裡,作者分享了她在2009參訪剛果共和國境內一家頗具規模的木材公司在當地的運作流程,當時參訪的目的是要協助確認那家公司是否可以成為所謂「永續森林管理」(sustainable forestry management) 的模式。科學家將剛果盆地的森林稱為世界的「第二個肺」,因為就吸收的二氧化碳總量與釋放的氧氣總量來看,剛果森林僅次於世界第一的亞馬遜森林。因此,對於整個非洲大陸來說,該地區生態健康的維護與資源運用都必須非常謹慎而不容許有任何的傷害。然而,這次的參訪卻是一次令作者感到悲傷受創的體驗。

儘管該木材公司的代表在參訪過程中很努力的展示他們永續經營的措施與成果,也帶著參訪團到森林中一個特別受到保護的Sangha部落,並受到當地居民的歡迎。但事實上,受到保護的這一小塊地區面積遠小於受到砍伐的森林面積,而貫穿整個森林的剛果河近年來也因為森林損耗的影響變得較過去容易淤積泥沙,造成部分河段變得水淺甚或枯乾。作者透過現場的詢問瞭解到當地被砍伐的百年樹木當中僅有35%被製成木材,而剩餘的65%並未被加工處理,也沒有被運送到國外或是送到鄰近其他城市做進一步利用。隨後在參訪中才瞭解到這剩餘的65%是被當地的越南籍工人用於燒窯製造磚塊來興建房屋,另外還有一些被當地居民用來製成木炭作為燃料,使得當地煙塵瀰漫。在這次的參訪當中,作者感受到的是森林所遭受的多重創傷。其中最令人遺憾的是那些百年樹木在砍伐後卻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物。而剩餘的木材也未被直接用來興建工人的住所;相反的,木材公司竟遠從越南聘僱工人到當地興建磚房 (當地居民並無興建磚房的技術與歷史),而當地人在完全無知的情況下將磚房視為是現代和進步的象徵,也就欣然接受如此的生活轉變。燒窯和木炭燃燒所產生的大量煙塵與二氧化碳,對於所謂世界「第二個肺」的剛果森林來說,更是一大諷刺。因此在這所謂永續森林經營的木材公司參訪當中,作者看到的卻是有如煉獄一般的環境破壞與寶貴森林資源的浪費。而木材公司對此的回應則與許多人的想法相同:反正森林裡還有更多樹可以被砍伐、還有更多土地可以利用、還有更多水可以取用、還有更多魚可以捕捉。就是這類以為資源如永無止境一般可供利用或用金錢購買的想法造成了地球生態如此深遠的傷害,而這些對於環境的毀壞都是因為人類那種「想要更多」的慾望無法滿足所致。

 作者進一步回顧歷史,當地的Aka族人長久以來是與剛果森林和平共存的,對於伐木的行為一直是以神聖的方式來處理,但是商業砍伐的引進卻破壞了這一切。其中關鍵的差異就在於都市化及工業化地區過度消費 (overconsumption)的慾望對於當地生態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對此,作者也特別舉出她所屬的Kikuyu族人過去有著許多尊敬環境與富涵永續理念的習俗與傳統值得效法。她認為很重要的關鍵就是過去這些原住民只從環境中汲取他們所「需要」的,而非他們所「想要」的。然而在商業砍伐和密集農業經營陸續引入非洲大陸之後,慢慢影響到當地人民對於自然界的觀點,在傳統價值觀式微與自尊心喪失的轉變下,環境的生態便逐步受到破壞。 

《改變觀點》(Changing Perspectives)

在這個篇章裡,作者建議讀者試著採取不同的觀點來體會地球所受到的創傷。她首先以幾位太空人曾經發表過的談話,提到了他們在太空中觀看到非洲中部大規模燃燒而導致煙塵瀰漫及森林枯竭的景象。由遙遠的角度來觀看地球時,整個生態系的轉變能更加凸顯,這樣的觀點讓人對於自身與地球的關係有了更深刻的體驗,進而能去檢視自己對於地球所抱持的態度與所作所為。一般人搭乘飛機旅行的經驗,也可以有這樣的機會檢視受創的環境。 

另一種觀點也常為人所遺忘,也就是透過時空的長軸以歷史演變的角度來看這個地球。這樣的觀點能夠讓人回溯到寶貴生命的起源,也能讓人回想起過去許多傳統習俗中蘊涵的謙卑與美善。在文中作者舉證歷歷,提到了許多非洲原住民對於環境表達感恩與尊重的傳統,令人感佩。 

另外,作者也建議讀者試著從小處細微的觀察地球的變化。即使是花草樹木、蟲鳥動物小小的生態改變,都可能在這每一個細微處交織成複雜的生態系時,對地球造成累積而深遠的影響。又例如我們在商店購買到的高級木質家具,其原料很可能就是來自於數千哩之外的剛果森林百年樹木,是曾經在森林裡提供許多生物棲息與滋養的寶貴資源。商業的發展固然重要,但人們若能學習著眼小處,就能有機會對於生活中的每一個決定有較深入的覺察,並且能做出對地球較為正向的抉擇。 

《樹的力量》(The Power of the Tree)

在這個篇章中,作者分享了許多肯亞當地住民的固有儀式、習俗與傳統,讓人深刻體會到他們對於神聖森林的尊敬與感恩。也因為這樣的態度,在1900年初白人來到非洲開發之前,當地人民非常節制的伐木行為從未造成原始林的破壞。然而商業化伐木的開發行為,卻只考量樹木本身的貨幣價值,而完全忽視了人類可以由森林所獲得的其他事物,包括:水源的淨化與保有、氣候的調節、藥草的開發、食物的供給、土壤的滋養、二氧化碳的捕集與氧氣的釋放、動植物的生態保育以及人類對於森林的依賴等等。在1997年亦曾有科學家估計地球生態系的總貨幣價值實際上高達330億美元,是美國國民生產總值 (GNP)的兩倍。 

儘管樹的力量如此偉大,但作者卻深深感受到許多人即便是身在森林中,也未見得曾經用心去觀看樹木、體會樹木的存在。因此,她認為人們(尤其是居住在都市裡的人以及仍在受教育的孩子們)應該透過種樹,去真實體驗樹木的成長並代代相傳,進而培育人類對於環境的真愛。在推行綠帶運動的過程中,她親眼看到原有枯竭的森林因著種樹的運動而再度充滿生機,溪流因而再度復甦,是多麼讓人振奮與感動的體驗。這不但療癒了森林所受的創傷,也同時療癒了人類的心靈與全世界。

《神聖的森林,不再神聖》(Sacred Groves, Sacred No More)

過去對非洲的當地居民來說,森林一直是非常神聖而受到尊敬的。也因此,當白人進入非洲本土開始從事商業砍伐之後,也曾經爆發數次為了保衛森林資源而與白人衝突的事件,例如:1914年英國人在肯亞Giriama的焚屋與火燒森林事件。不單是在非洲如此,印度的喜瑪拉雅也曾在1970年發生當地居民為了保護樹林及抗議商業伐木行為的Chipko運動。1997年美國北加州也曾有一位年僅23歲的女子Julia Butterfly Hill為了抗議百年的紅木森林受到砍伐而在樹上搭棚獨居超過兩年之久,因而引發了媒體、政府甚至國際團體對於紅木森林保育的重視。 

透過許多歷史事件的回顧,作者亦重新檢視她自己的Kikuyu族人長久以來是用如何謙卑與敬重的心,透過儀式與許多傳統習俗來對待周遭的環境。她發現過去族人的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商業砍伐的最大差異在於現代人習於以一種貪婪且物質化的眼光來看待一切。面對森林資源逐漸枯竭的非洲,作者認為唯有從這樣的心態覺醒,在傳統的價值觀裡重新找回過去人類對於地球的愛,以及對於環境的尊重與感恩,才能有那樣的一天讓神聖的森林再度變得神聖。

《感恩與尊重》(Gratitude and Respect)

感恩與尊重是綠帶運動的基本價值觀,也已透過3R (減量、回收、再利用) 的觀念在許多工業化國家推廣多年。在這個篇章裡,作者舉出許多實證與讀者分享許多民族或宗教其實都有類似的傳統習俗或觀念具備這個重要的價值觀。文中談的最深入的是日本人傳統以來所謂mottainai (不浪費) 的觀念,並由此談到了塑膠袋禁用及環保筷的使用。綠帶運動也在肯亞推動使用劍麻編織的傳統提袋 (kiondo) 來取代塑膠袋的使用,同時希望能藉由這種環保提袋的出口來幫助當地居民維持生計,並促進公平交易。作者在文中舉出各種不同宗教的教義與傳統,其中的意涵都是在教導人們必須學習對環境感恩,尊重生命,以及減低物質慾望等觀念。另外,作者也特別推崇日本人過去使用包裝布(furoshiki)包裝禮物的傳統。日本人以furoshiki這樣的布包裝禮物,當對方打開禮物後,便將furoshiki這塊布再還給送禮者帶回去以留到下次送禮時再使用。作者的Kikuyu族人也有類似的習俗,透過贈與的動作,將人們對於資源的感恩與尊重傳達出去。這種不浪費的精神其實處處可以從人類的傳統文化中發掘,很值得進一步推廣。

《自立自強》(Self-Empowerment)

綠帶運動中另一個重要的價值觀就是自立自強。其觀念是參與者不能凡事等待他人來改善環境的問題,而是應該要從自身做起,靠自己的力量來療癒環境所受的創傷。作者在這個篇章裡引述了許多宗教的經典教義,來傳達這個重要的觀念,即使處於弱勢或貧窮的環境中,仍然應該靠自己的力量努力不懈,透過自我檢視而向上提升,終究能成功達到讓環境再度豐盈的願景。 

《自知》(Self-Knowledge)

這個篇章中傳達的重要價值觀,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面對問題,具體去瞭解人類對於環境所造成的創傷。作者認為:當我們對於問題的根本瞭解得愈多愈深時,便有更大的機會能夠修復人類對於環境所造成的破壞。在這個篇章中,作者對於一些過度倡導「出世」或「期待神蹟」觀點的宗教教義提出批判,她認為人類不應該有所謂的「過客」心態 (passing through) 而不願花時間去認真面對環境污染的問題,反而應該為子女及未來的世代子孫積極投入保育與淨化地球的工作行列。

《服務的承諾》(The Commitment to Service)

服務的承諾是綠帶運動很重要的核心價值觀,也是使心靈與環境重生的重要關鍵。當人們能夠拋棄不必要的物質慾望,能夠珍惜資源,願意付出時間與精神且不求回報的為環境服務,就可以獲得無價的心靈滿足與幸福感受。作者在這個篇章裡舉出許多歷史上成功的人權運動與環境正義運動(environmental justice movement),正是由於有許多偉大的參與者能夠無私而不計回報的奉獻服務,才得以讓那些信念能成功的推動。綠帶運動的推廣,也是因著這個價值觀的體現而得以發揚光大。

《將心靈活動化為行動》(Spirituality Meets Activism)

這個篇章主要是在介紹綠帶運動於2000年在海牙發起的地球憲章(the Earth Charter),文中詳細說明了這個憲章的源起、發展與願景,以及其他相關環保團體的呼應,希望能讓讀者瞭解他們是如何將綠帶運動的理念落實到這個憲章的推動,並期待這個憲章未來能進入各級學校的環境教育課程中,讓年輕人可以在完成學校教育的同時,也能夠對於地球環境與生態具備充分的瞭解。

《回應內心想為地球盡心的呼喚》(Responding to the Call to Serve)

在這個篇章裡,作者提到了投入環保運動的初始,往往是參與者在內心聽到了來自上天的呼喚;但這條路上卻往往充滿掙扎、挫折與艱辛,也不一定會得到任何人的掌聲與鼓勵,甚至還須面對可能的暴力與政治迫害。因此能否長期持續的投入,個人的信念與堅持是一大關鍵。作者在文末特別提到,寫這本書的目的並不在於教導讀者套用她的經歷去處理自己所面臨的環境問題,而是希望透過她的經驗分享,來啟發讀者去找尋自己傳統文化裡珍貴的價值觀,進而付諸行動以修復環境所受到的創傷,才真能在未來讓地球再度豐盈,充滿生機。她也特別建議年輕人切勿虛度光陰,應該趁早投入環保工作的行列,每個人盡自己小小的力量來共同為這個地球的未來努力不懈。

在全書的最末,作者分享了一個她從一位日本教授那裡聽來的故事,內容非常耐人尋味。大致是這樣的:

 有一日森林裡發生大火。許許多多居住在森林的動物紛紛離開巢穴逃命,唯獨剩下小小的蜂鳥堅守崗位。蜂鳥不斷用自己的喙取水想要澆熄大火,一直奮鬥不懈的來回奔波著。逃到森林外的其他動物都嘲笑或看輕蜂鳥的行為,並告訴牠這樣救火是無濟於事的,但蜂鳥依然顧我,並告訴那些動物說:「我盡我所能!」,仍舊努力盡自己一分小小的力量希望能拯救自己的家園。 

這故事沒有結局,內容當然不免有些荒謬,畢竟蜂鳥只是那麼小的鳥類,或許並無法真的完成救火的工作。但這個故事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是:蜂鳥所做的是盡他最大的能力去守護自己和其他動物的家園和神聖的森林。試想如果其他的動物也能像牠這樣盡己之力去救火,其累積的效果必定會強大許多。任何事如果沒有人願意開始努力嘗試,則永遠沒有成功的一日。這故事也隱隱呼應了Maathai博士多年推動綠帶運動的精神,讓我們體會到:一個小小的善念,可以撼動整個世界。

《後記》

這是一本非常讓我感動而發人深省的小。希望這篇書評的分享,能喚起每個人內心本有的善念,為這個地球的復育盡一份小小的心力。但願透過Maathai博士如此熱切的呼喊,能讓許多人從自己的傳統文化中找回寶貴的精神價值觀,進而修復這個世界與人類心靈所受到的創傷,使地球再度豐盈,恢復盎然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