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165期
166期
167期
168期
169期
170期
171期
172期
173期
174期
175期
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172期

德國的能源轉向計畫

德國的能源轉向計畫

    

王秋森

今年是德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史上非常值得慶祝的一年。根據路透社(Reuters) 網站今年526日刊載的一篇由Erik Kirschbaum執筆的報導,德國太陽能發電量於525日及26日的中午時分,首次達到22百萬(22 gigawatts),相當於20座核電廠的總發電容量。

上述成果應歸功於德國的能源轉向(德文為Energiewende,英文譯為energy transformation)計畫。這項計畫的構想萌生於1980年代,其主旨在於以可再生能源取代核能及化石燃料。而於1990年訂定的饋網電價(feed-in-tariffs)機制,則是掀起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系統裝設熱潮的驅動力。饋網電價機制係以長期契約的方式,保證可再生能源發電系統產生的電力可回饋電網,而其收購電價則依發電成本訂定。

能源轉向計畫是一項長期政策,但目前已可看到亮麗的成績。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置主要包括:裝設於住家屋頂的太陽能電池板、裝設於農場的風力渦輪機、以及興建於農場的小型生物沼氣發電廠(沼氣由農場供應)。其總發電量占德國所有發電系統(含火力、核能、可再生能源等)總發電量的比率,於20126月底已達25%。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可再生能源發電裝置約有51%係由住家或農場自行裝設的。這些發電裝置形成分散式的獨立供電系統,不必再受德國四家大電力公司的控制。而又因為這些小型可再生能源發電系統的裝設創造了許多工作機會;根據官方統計,2010年德國約有37萬人受雇於可再生能源相關產業(其中大多數在中小型可再生能源企業服務)。

德國政府訂定的可再生能源發電目標十分大膽。其可再生能源總發電量占所有發電系統總發電量的比率,預訂於2020年達到35%,2050年達到80%。觀諸德國的工程水準與執行力,一般認為上述這兩項目標的達成應沒問題。令人擔心的是,風力與太陽能的強度會隨氣象而急速變動,當可再生能源總發電量所占比率大幅提升後,電網必須有充足的蓄電設備才能保證穩定的供電。而目前蓄電設備的開發與裝設顯得相當落後。

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近年來已大幅降低。陸上風力發電系統的發電成本已幾乎可與傳統電力競爭。太陽能電池板的發電成本在缺乏電網(亦稱離網,off-grid)的偏遠地區亦已幾乎可與傳統電力競爭,而在可接網地區則為傳統電力的58倍。但這是針對發電成本而做的比較。對於自行裝設太陽能電池板的用電戶而言,其所關心的是太陽能電池板的發電成本與電網提供的傳統電力售價的比較;在最佳日照條件下,前者約為後者的1.25倍,兩者已相當接近。由於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的逐年下降,一般預期全球風力渦輪機與太陽能電池板的裝設勢將加速成長。

反觀台灣,根據台灣電力公司網站的資料,截至2011年底,台電所有火力、核能、可再生能源(含慣常水力、風力、及太陽能)、抽蓄水力、以及汽電共生(垃圾、沼氣)發電裝置總容量為41.401百萬瓩( MW)。其中可再生能源僅占6.3%;相較於德國的25%,實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長久以來常聽到「台灣缺乏天然資源」的說詞。其實台灣擁有豐沛的陽光與風力資源,可供積極推動太陽能與風力發電計畫。將這兩種可再生能源應用於發電不會排放二氧化碳,對溫室氣體減量有甚大的助益;而且陽光與風力是本土資源,不必仰賴進口,具有最高的能源安全。

為了善用台灣豐沛的可再生能源,減少能源進口,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同時創造就業機會,政府應更積極提供優厚的經濟誘因(尤其是對偏遠地區),以鼓勵住家、農場、以及工廠設置可再生能源發電系統。而身為電力供應龍頭的台電,更應加速推動可再生能源發電計畫,以做為減碳的重要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