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165期
166期
167期
168期
169期
170期
171期
172期
173期
174期
175期
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175期

颶風珊迪浩劫帶來的警訊

颶風珊迪浩劫帶來的警訊

    

王秋森

今年10月底,美國東部沿海一帶慘遭颶風珊迪 (Sandy) 肆虐。在強風、暴雨、火災、及大雪的侵襲下,至少110人喪生,財產損失估計高達美金5百億元。數萬災民失去住家,8百多萬用戶停電,其中有1百多萬用戶於一星期後仍在寒冷天氣中過著沒電的生活。紐約市區的地鐵系統因淹水而遭受空前損壞,颶風過後一個星期尚未完全修復。美國首善之區發生如此令人震撼的災變,世人除了伸出援手,亦應對此浩劫帶來的警訊加以省思。

有關颶風的天氣預報其實相當準確。珊迪於1022日在加勒比海西部形成後往北緩緩移動。途經波多黎各、多明尼加共和國、海地、牙買加、古巴及巴哈馬,在各地造成嚴重災情。因此在颶風到達美國東岸之前,各州州政府及地方政府即已進行種種防災準備工作;包括:要求沿海低地的居民疏散撤離,提前停止地鐵營運俾能於災後迅速恢復行駛,事先安排救災人力與機具待命。

在政府與人民共同努力進行防災準備之後珊迪仍造成浩劫,其主要原因是颶風、滿潮與冬季風暴的同時發生。颶風眼於1029日在新澤西州大西洋城附近登陸時,適逢滿月漲潮。颶風與滿潮的共同作用導致新澤西州及紐約州沿海地區受到空前的風暴潮侵襲。紐約市皇后區微風點社區在風暴潮來襲後因瓦斯洩漏而引發大火,當時有些街道業已嚴重淹水,消防車無法靠近,在狂風吹襲下至少80棟住家被燒毀。而在西維吉尼亞州及馬利蘭州境內因有冬季風暴來襲,下了23英尺的大雪,導致大規模的停電。

珊迪浩劫的一個警訊是,即使天氣預報十分準確並預先做了防災準備,災情仍可能遠遠超出想像。除了至少110人喪生,受創特別慘重的是輸電網路及地鐵系統等基礎設施。這些基礎設施涵蓋地區廣大,要處處做好周全防災並不容易,而災後的修復工程又極龐大。由於電力公司的搶修人力與機具有限,較受重視的地區其供電優先獲得恢復,其他地區的居民則多等了好幾天,強烈凸顯了平時即不受重視的地區在災難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此次浩劫的另一個警訊是,過度依賴能源的現代生活方式在災難中會遇到許多不易克服的困難。譬如,住在高樓大廈的居民因停電而無法使用電梯,醫院的病患在緊急發電機發生故障時必須迅速轉送到其他適當場所安置,大多數加油站缺油或停電致使開車族爭相到尚能供應汽油的少數幾家加油站大排長龍,平時利用地鐵的上班族因地鐵系統的修復費時必須排隊等候嚴重不足的巴士或長途步行。

在人類史上,颱風、颶風、水災、地震、海嘯、森林大火、以及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頻頻發生。然而許多市鎮或社區卻仍建構於自然災害風險極高的地區。雖然防災科技不斷進步,但防災措施的建構與維護費用均極龐大。譬如,有一半的土地低於海平面的荷蘭,斥資八十多億美元建構了一個現代化海岸防洪系統。其堤防高約四十英尺,每年用於堤防的檢查、維護與修補的維護費即高達五億美元。珊迪過後已有不少補強防災措施的提議,包括:增高地鐵系統的通風柵欄與車站入口,興建岸上防浪牆或加高已有的防浪牆,以及建構類似人工島的海上屏障。然而這些昂貴的建議即使付諸實施,是否能夠防範更大的颶風則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接二連三的自然災害帶來的最大啟示是:市鎮與社區的整體設計必須置入災害風險與成本效益觀念。既存的社區若位於高風險地帶,則遷移社區應是一個選項,防災措施的建構及維護費用應與遷移社區的成本同時考量。最佳的社區設計原則是:了解自然,順應自然,然後運用經驗給予適度的補強任何違反自然法則的社區設計必會遭到大自然的反撲。此外,過度依賴能源與基礎設施的現代生活方式亦應加以適度修正,方能降低在自然災害中遭遇到的許多不易克服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