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189期
190期
191期
192期
193期
194期
195期
196期
197期
198期
199期
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192期

在巴黎空氣污染事件後重新思考城鎮環境設計

在巴黎空氣物染事件後重新思考城鎮環境設計

    

王秋森

素有世界花都之稱的法國首都巴黎,於今年三月中旬發生嚴重的空氣污染事件。由於地面溫度於夜間下降,而大氣溫度於白天急遽增高,導致冷空氣無法上升,汽車及暖氣設備排放的廢氣因此滯留於接近地面的的大氣層。在幾乎無風的情況下,巴黎市區及近郊大氣中的PM10(氣動直徑等於或小於10微米的懸浮微粒)濃度大幅超過空氣品質標準限值(80 mg/m3),最高時曾達180 mg/m3

在空氣污染事件持續五天後,法國總統奧朗德徵詢環境、衛生、內政、交通等四位部長,決定在巴黎市區內實施汽機車通行管制措施,藉以降低排入大氣的汽機車廢氣。其管制辦法是:車牌號碼最後一個數字為單數的車輛僅可於單日行駛,雙數的車輛僅可於雙日行駛。電動車、油電混合車、計程車以及高乘載(至少3人)的私人小客車則不受管制。執行期間動員了大約700名員警分別在180個管制點進行路檢,結果約有4,000個駕駛人因未遵守單雙日的規定而被開罰單(罰款22歐元)。另有27輛汽車因駕駛人不配合接受路檢而被扣留。此項管制措施實施一天後空氣品質已大幅改善,因此第二天即不再執行。

除了汽機車通行管制措施,巴黎地鐵、區域列車、市內電車及公車連續四天全部免費供市民搭乘,藉以鼓勵開車族使用大眾運輸系統。巴黎市政府辦理的自行車及電動車共用系統亦全部免費提供市民使用;在五天期間共用自行車的使用人數增加61%,共用電動車的使用人數則增加31%

上述緊急措施確能降低排入大氣的廢氣,對於歷時僅數日的空氣污染事件是相當有效的因應方法。但若空氣污染事件頻頻發生,則必需採取長期的污染防制策略,方能徹底改善空氣品質。

平日上下班尖峰時段的塞車問題是長久以來困擾開車族的市區交通常態。汽機車在街道上走走停停,旣浪費時間與燃料,行駛每公里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及其他空氣污染物亦因塞車而大幅增加。交通阻塞與空氣污染等問題均肇因於以汽車交通為主要考量的城鎮環境設計。目前全球大多數城市的環境設計以及運輸系統的規劃均不夠完善,因此大多數上班族不得不依賴汽機車。

為了徹底改善交通及空氣品質,城鎮環境設計必須引進新思維。以提升居民的舒適、安全與健康為目標的新城市應符合二個原則:(1)減少自行開車的需求;(2)廣設步行區及公園。

新城市的設計應將辦公大樓、購物中心、娛樂場所、學校、醫院、公園等設施的地點做適當分布,而從住家到工作、購物、休閒、學校、醫院等地點應有完善的人行道和自行車道。若步行或騎自行車所需時間不超過15分鐘,則大多數人應不會自行開車。從住家到地鐵、輕軌運輸或巴士捷運系統的車站步行或騎自行車所需時間若不超過15分鐘,則大多數人會利用大眾運輸系統前往較遠的地點。此外,若能在市內興建腳踏車專用快速道路系統(見本刊第171期),亦可大幅降低自行開車的需求。

步行區及公園是提升都市生活品質不可或缺的公共設施。在大眾運輸系統的主要車站以及購物中心周邊應盡可能設置步行區。購物中心周邊的步行區可視需要在行人較少的時段(譬如上午11點以前)開放行車,俾利商品配送及垃圾清運。在住宅區應多設面積約0.1平方公里的小型公園,並鋪設通往公園的林蔭小徑,讓居民僅需15分鐘即可輕鬆走到公園。新城市的居民若能將步行或騎自行車視為一項健身活動,即可充分享受新城市提供的優點,徹底改善交通及空氣品質。

在世界許多大城市頻頻發生嚴重空污染事件之後,城鎮環境設計者應嚴肅思考新設計的引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