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189期
190期
191期
192期
193期
194期
195期
196期
197期
198期
199期
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197期

高雄重大氣爆災害後的省思

高雄重大氣爆災害後的省思

    

王秋森

(2014)731日深夜1157分,高雄市區發生重大氣爆事件。在短短的幾分鐘內,一心一路、凱旋三路、三多二路及三多一路發生連環氣爆,高達32人喪生(含送醫後不治者)、315人受傷。公共設施的損毀包括道路、路燈、人行道與下水道箱涵,私人財產的損失則包含房屋、家具、商品及汽機車等。另有至少1,500家商店在道路復建完成前將無法正常營業,其大部分僱用人員將失去工作。

氣爆的肇因是:埋於地下的工業管線因長期懸掛在潮濕環境中遭受鏽蝕,在加壓輸送丙烯的過程中鏽蝕較嚴重的管壁產生破洞,導致大量丙烯外洩;丙烯在下水道箱涵中與空氣混合並持續累積,遇火源而引發氣爆。

高雄市是台灣的石化工業重鎮。因在產業發展初期未作完善的規畫,許多石化上下游工廠散布於市區外圍,有不少輸送原料的地下管線通過市區。此次重大氣爆發生後,高雄市區公共安全的補強是全體居民的共同要求。值得納入考量的公共安全構想包括:(1)逐步進行產業轉型,以減低對石化產業的依賴度;(2)在小港區外海進行填海造地工程,設立石化產業專區;(3)遷移市區內的工業管線,以避開人口密集地區。第一個構想是一項艱鉅的長期工程;第二個構想若能獲得附近居民同意,則可於數年內完成;第三個構想的實現需時最短。從現實面考量,目前宜儘速著手執行第三個構想,同時對第一個及第二個構想的可行性做周詳的評估。

市區內工業管線的遷移應採分批方式逐步進行,以避免影響石化產業供應鏈的運作及產業勞工的工作權益。更新的管線宜採用較易檢測維修的防蝕防震明管,並設置緊急遮斷閥門,俾於發現壓力異常時可迅速停止輸送作業。有些人認為,市區內的地下石化管線應立即斷線,改用槽車運送原料;其實過去經驗顯示,槽車容易發生嚴重車禍,其可能造成燃燒與氣爆的潛在風險更高於地下管線。

在進行市區內工業管線遷移計畫之前,目前更迫切的作業是地下管線的清查、檢測與維修。導致此次氣爆如此嚴重的因素之一是資訊不足:趕赴現場的消防局人員不知外洩的是何種氣體。全面清查地下管線,掌握管線位置及其輸送物質特性等資訊是強化公共安全的第一步。其次是定期執行管線檢測與維修作業,以降低洩漏的發生率;業界應儘速建置氣體輸送的氣壓監測系統,俾於發生洩漏時能立刻測知。

再者,相關單位的緊急應變作業程序亟待補強。消防單位應針對各類氣體外洩情況制定適當的應變作業程序,並於平時多加演練。環保單位應增購能迅速偵測各類氣體且便於攜帶的儀器。在未測知外洩氣體種類之前,應根據最壞情況劃定封鎖區,禁止一般人員及汽機車進入。消防與環保單位的應變人員必須有適當防護裝備與器材始可進入封鎖區。若於地震後發生管線破裂,由於道路路面可能亦已震裂,對於氣體外洩的緊急應變作業將更加困難,因此必須另外制定應變作業程序。

除了高雄市區,全國其他各地的工業管線亦應儘速進行清查、檢測與維護作業,期能藉此確保公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