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及月刊搜尋
最新一期(218期)
2016年(213-217期)
213期
214期
215期
216期
217期
2015年(201-212期)
2014年(189-200期)
2013年(177-188期)
2012年(165-176期)
2011年(153-164期)
2010年(141-152期)
2009年(129-140期)
2008年(117-128期)
2007年(105-116期)
2006年(093-104期)
2005年(081-092期)
2004年(069-080期)
2003年(057-068期)
2002年(045-056期)
2001年(035-044期)
2000年(031-034期)
1999年(027-030期)
1998年(023-026期)
1997年(018-022期)
1996年(015-017期)
1995年(011-014期)
1994年(007-010期)
1993年(003-006期)
1992年(001-002期)

 


『環保資訊』月刊第216期

登革熱與茲卡病毒的預防

< 登革熱與茲卡病毒的預防

    

王秋森

登革熱與茲卡病毒是近年來在世界許多地區持續發生嚴重疫情的蟲媒病毒。登革熱疫情曾爆發於東南亞、南亞、南太平洋群島、中非、加勒比海地區、中美洲及南美洲;茲卡病毒疫情目前流行於加勒比海地區、中美洲、南美洲及南太平洋群島。

歷年發生於台灣的登革熱疫情輕重不一。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統計資料,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每年累積總病例數,自20112015年分別為1,702, 1,478, 860, 15,73243,784(參見nidss.cdc.gov.tw/ch/CDCWNH07.aspx?dc=1&dt=4&disease=061成人感染登革病毒約50%會有症狀出現。登革熱的典型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後眼窩痛、骨頭關節或肌肉痛、紅疹。

茲卡病毒自去 (2015) 年下半年開始在中美洲及南美洲快速擴散。鑒於經濟全球化已導致世界各地普遍受到蟲媒病毒跨境傳播的威脅,尤其是將於今夏在巴西里約舉辦的奧運盛會極可能成為助長茲卡病毒大幅擴散的場地,台灣應及早採取預防措施。茲卡病毒感染症症狀與登革熱的症狀相似其病情較輕微。大25%茲卡病毒感染病例會出現發燒斑丘疹、關節痛或結膜炎等症狀受到感染的孕婦產下小頭畸形 (microcephaly) 新生兒案例。  

登革病毒主要是透過雌性病媒蚊的叮咬過程而進入人體。雌性病媒叮咬人體的目的在於從人血液中產卵所需的蛋白質和鐵質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人體時,病毒即隨其唾液傳入人體。感染者3-14潛伏期才發病。從發病的前 一天至發病後5天,病毒在感染者血液中活動,此期間稱為病毒血症期(亦稱為可感染期)。在此期間患者如被病媒蚊叮咬,其血液中的病毒會傳至蚊體。病毒在蚊體內繁殖8-12天後,進入蚊子的唾液腺,即能經由蚊子叮咬人體的過程傳到人體。

茲卡病毒的傳染方式與登革病毒相似。其在人體的潛伏期約為3-12天。在發病第1天至發病後11天,感染者血液中存茲卡病毒。處於病毒血症期的患者若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將隨其血液進入蚊體內。病毒在蚊體內繁殖15,進入蚊子的唾液腺,就具有傳到人體機會此外,茲卡病毒能存在感染者的精液中,因此亦可透過性行為傳染。

登革熱疫苗的研發早在1970年代即已展開。但因登革病毒有四種型別,其疫苗必須能同時具有對抗四種型別病毒的效力,因此尚未研發成功。茲卡病毒疫苗亦尚在研發階段。在缺乏有效疫苗的情況下,預防登革熱及茲卡病毒感染症的最佳方法是徹底清除病媒蚊的孳生源(幼蟲及蛹所生長的環境),以及避免病媒蚊的叮咬。可傳播登革病毒及茲卡病毒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這兩種斑蚊均能在台灣生長。其主要孳生源為水缸、水罐、水桶、花瓶、盆栽及水溝等會積水的地方。這些地方約每星期應予清除積水或換水一次。屋外若有廢輪胎或垃圾堆,下雨後應迅速清除其中的積水。避免病媒蚊叮咬的方法包括:使用含DEET的防蚊液;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在衣服上噴灑防蚊液;住家裝設紗窗、紗門及空調設備;使用蚊帳。

由於成蚊能快速飛行,噴灑化學殺蟲藥劑的效果相當有限。而且藥劑噴入積水容器後,其濃度不足以殺死幼蟲。此外,化學殺蟲藥劑會污染環境以及導致病媒蚊產生抗藥性,因此宜限於疫情期間使用。在非疫情期間用生物防治方法(參見蘇千玲、顏采瑩、蔡坤憲,登革熱病媒蚊的生態與防治,『環保資訊』月刊第214期,20162月)。

發生於20142015兩年的台灣登革熱疫情嚴重程度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首見。檢視這兩年政府相關單位及民眾因應登革熱疫情的做法是,在疫情已顯趨於嚴重後才積極投入防疫行動;因為起步太晚,無法即時控制疫情的擴散速度。鑒於登革熱已是每年發生的傳染病,平時的預防工作亟待強化。